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新闻动态 >> 正文
在乡土深处播种希望——乡村教师沈德美的“善行”教育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2日 09:39:11  来源: 昭通日报

  原标题:在乡土深处播种希望——乡村教师沈德美的“善行”教育

  在陇家湾小学采访的3天时间里,我们每天都被这所村辖完全小学里发生的故事深深打动。学生的自律、谦让与感恩,教师的无私奉献,共同奏响了乡村小学和谐发展的动人乐章。在这所以“向上向善”为教育理念的学校里,每一名教师都是护花使者,都是孩子们成长中最坚实的依靠,沈德美便是13名教师中的一员。

  沈德美来自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毕业于昭通师专。她戴着一副眼镜,自信的眼神中透露出坚毅。她虽不善言辞,却始终任劳任怨,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学生身上。2007年12月,在仁厚小学、长安小学任教的大学同学邀请下,沈德美参加了镇雄县教师招聘考试,并被陇家湾小学录用。2008年3月,沈德美正式入职,至今已走过17个春秋。从踏上陇家湾小学讲台的那一刻起,她便与这所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里,她不仅收获了爱情,更坚守着对教育事业的初心。

  沈德美刚到陇家湾小学时,学校仅有5名正式教师,其余均为代课教师。970平方米的校园里,8间土坯墙教室残破不堪,课桌歪斜……眼前的景象与她想象中的校园差距极大。加之老家在文山,她思乡心切,一度萌生回文山发展的念头。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朋友介绍,她与从曲靖市师宗县考入镇雄果珠乡沟口小学的教师董永昆相识、相知,最终相爱。2010年,这对来自市外、共同支持镇雄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如今,他们育有2个孩子,在收获幸福的同时,夫妻俩持续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2012年冬天的一个周末,家中2岁多的孩子突然发高烧,沈德美和丈夫董永昆骑着摩托车送孩子去尖山乡卫生院就诊。由于路面坑洼不平,摩托车在颠簸中陷入泥坑侧翻。夫妻俩用尽全力也无法扶起沉重的摩托车。一位路过的面包车司机看到这一幕后,立刻停车问道:“这不是我们陇家湾小学的沈老师吗?你们要去哪儿?”随即上前帮他们把摩托车扶了起来,再三嘱咐他们注意安全后,方才驾车离开。

  “现在,不管走在哪一个角落,乡亲们都会主动跟我打招呼,每一声‘沈老师’都饱含着敬意。”沈德美感慨地说。多年来,她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乡亲们把她当作亲人,这份温暖也让她对学生们倾注了更多特殊情感。

  在校长程丰贵的带领下,陇家湾小学积极探索特色教育之路,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创新推出“善行”办学理念,倡导教师在教学中传递善意,始终保持向上向善、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将教书与育人深度融合。在一系列教育机制的推动下,沈德美不仅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果,更收获了职业自信与师生、家长的广泛认可。

  学生的成长,是对沈德美最好的肯定。

  2023年秋,从陇家湾小学毕业后考入镇雄城南中学的邓云收到了来自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一喜讯传到了陇家湾小学,身为邓云小学老师的沈德美倍感欣喜。这不仅是镇雄人的骄傲,更是陇家湾小学的骄傲。当初邓云考上镇雄城南中学时,因家庭经济困难险些辍学。沈德美多方奔走、积极协调,终于让邓云顺利入学。此后,邓云凭借自身的努力,连续6年获得助学金,最终书写了仁厚村乃至尖山乡的教育传奇。沈德美自豪地说:“当时我们班推荐的3名同学都考上了镇雄城南中学。”

  沈德美坚信:“没有天生的差生,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因材施教。”

  2022年,沈德美所带的班级来了一位女生。几次通知该生家长来学校开会均无人回应,沈德美便找到该生询问情况。这才知道其父母长期在外务工,10岁的她不仅要照顾年幼的弟弟,还要承担洗衣、做饭等家务。虽然生活艰难,但该生仍然努力学习。由于工作繁忙,沈德美便让女儿利用清明节假期跟随该生回家了解情况。女儿拍了个视频给沈德美,并说:“她做的饭菜特别香。”姐弟俩的坚强打动了沈德美。此后,沈德美多次在班会上表扬姐弟俩,鼓励全班同学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主动分担家务。后来,该生在多次考试中获得全乡第二名,本来可以就读镇雄城南中学,但因家庭条件限制,目前在芒部中学就读。谈及此事,沈德美说:“经历了这些磨难,我相信她以后一定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后来,随着学校管理不断改善,校园也得到扩建。在学校推行“向上向善”教育机制的推动下,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学校的年度综合考核成绩不断提升,稳居全乡前列。重视教育的乡亲们自发为教师送来锦旗,帮助学校解决“善行超市”物资短缺问题,自发出资帮助学校安装电动门……一系列感人行动,更加坚定了沈德美投身教育事业的决心。

  如今,沈德美经常会接到学生打来的电话。他们有的询问学校近况,有的向她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还有的特意表达对她悉心教导的感激之情。逢年过节,沈德美总会收到学生们的祝福短信,祝愿她身体健康、事事顺心!沈德美感慨道:“无论学校未来如何发展变化,我始终牢记自己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每当看到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就能深刻感受到肩上的重任,这让我丝毫不敢懈怠。”(记者 毛利涛 罗丹)

责任编辑:阎素素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