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386个农家书屋成为群众的“文化粮仓”
近日,记者走进绥江县南岸镇真武山“东转书吧”,这里书架林立、书香四溢,沙发、桌椅一应俱全,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图书,编号上架。“东转书吧”利用长江东转观景台下的架空层建成,占地面积330平方米,有藏书区、阅览区、非遗文化农特产品展示区和观光露台,有藏书1万多册。书吧还发动读者参与“以书换书”活动,盘活旧书籍,掀起读书热潮。除了为读者提供免费借阅图书服务外,还提供茶饮、咖啡、农特产品、文化旅游小商品销售等多元服务,在满足读者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农家书屋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粮仓”。从金沙江边,到乌蒙山区,再到赤水河畔,农家书屋正在成为昭通农村,特别是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点的“标配”。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赓续红色血脉是文化振兴的重任。2023年12月6日,威信县首个“红色扎西农家书院”在旧城镇旧城社区乡村振兴示范点揭牌开放,旨在进一步讲好“扎西会议”故事,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农村,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涵养良好文明乡风。“红色扎西农家书院”是威信县委宣传部与新华书店共同打造的文化提升项目。书院设计温馨文雅、环境优美安静,有藏书6000余册。书院内除了各类书籍外,还用数张黑白照片将今日旧城的巨变与百年岁月联系起来,彰显出历史的厚重感。与书院紧紧相邻的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展陈馆同步建成开放。“一馆一院”的建成开放,让当地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在阅读红色经典中缅怀革命先烈、积蓄奋进力量。
农家书屋是全民阅读在基层的“主阵地”,把好书送到家门口是对群众文化权利的有效保障,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近年来,昭通聚焦大宣传格局,不断推动农家书屋融合发展。全市累计建成农家书屋1386个,总面积达3.76万平方米,配备专兼职图书管理员1386人,累计配套图书240余万册,报刊1万余份、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5万余件。全市农家书屋均在醒目位置设立主题出版物书架或陈列区,将党的创新理论书籍纳入每年农家书屋必须补充的出版物目录,始终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直达基层一线。全市各农家书屋严格落实每年开展活动至少4次要求,每年开展活动7600余场次。
昭通市积极探索农家书屋融合发展路径,全力打造乡村“精神高地”。2023年以来,全市整合各类资金开展农家书屋融合发展试点,目前已完成25个试点建设,将农家书屋活动与主题宣讲、技能培训、非遗传承、儿童关爱等结合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威信县旧城农家书屋“阅读+红色文旅”、绥江县九龙农家书屋“阅读+一老一小”、大关县木杆农家书屋“阅读+技能培训”等新兴模式正逐步形成并推广,农家书屋融合发展示范带动效益初步显现。新滩镇银厂村农家书屋管理员牟本其等8人分别获评全国、全省农家书屋优秀管理员,威信县高田村农家书屋等6个农家书屋分别荣获全国、全省“最美农家书屋”称号。(记者 陈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