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基础教育 >> 正文
云南一所乡村学校的八年诗意探索:用诗歌点亮孩子们的心灵之光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5日 17:51:58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原标题:云南一所乡村学校的八年诗意探索:用诗歌点亮孩子们的心灵之光

大山里的诗歌节活动
户外诗歌课。穆建兴 摄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稚嫩的童声在滇西高原的春风中荡漾。4月2日,云南省昌宁县漭水镇中心学校的100名小学生来到沿江诗歌研学基地,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光之诗韵”童诗研学活动。

孩子们三三两两散落在草地、田埂、溪边、树林间,像快乐的小精灵。“老师快看!蒲公英在跳舞!”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兴奋地喊道,手中的笔在本子上飞快地记录着:“春风是个邮递员/把蒲公英的信/送到每朵小花的手里”。不远处,几个男孩正趴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不时发出惊喜的叫声。

诗歌教师王云玲设计的“五感找春天”活动让孩子们万分雀跃。他们用小手轻抚新生的嫩芽,侧耳倾听溪水与鸟鸣的合奏,俯身嗅闻野花的芬芳。“诗歌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是会呼吸的春天。”王老师边说边展示孩子们即兴创作的诗句。有的把柳枝比作“春姑娘的长发”,有的说“春雨是天空在给大地讲故事”。

王云玲告诉记者,这样的户外诗歌课每月都会举行,已经坚持了八年。“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寻找诗心,是我们最珍贵的教育传统。”

一场春雨浇灌出的教育实验

时间回到2016年9月的一个雨天。美丽中国项目教师康瑜的书法课上,孩子们都被窗外的暴雨吸引了注意力,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响起“老师,快看!”的惊呼声。

“既然大家都想看雨,我们就出去看。”当时七年级的学生李玲蹲在屋檐下,看着雨滴在水洼里画出一个个同心圆,在作业本上写下:“我信奉黑夜/因为它能覆盖一切/就像是爱”。

谁也没想到,这首即兴创作的小诗四年后会出现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成为这个边陲小镇最动人的名片。

这场即兴教学很快显现出特殊价值。校长穆建兴发现,平时在课堂上沉默寡言的学生,在诗歌里却展现出惊人的表达能力。

“有个总逃学的男孩写了首《蚂蚁搬家》,说自己是‘掉队的蚂蚁’,我们这才知道他父亲酗酒,家里没人管他。”说起这些转变,穆校长的眼睛里闪着光。

2019年,学校正式将诗歌课纳入课表,开发出“春光、夏影、秋日、冬阳”的四季课程体系。现在,每周三下午的诗歌课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光。

数据显示,开展诗歌教育后,该校语文作文平均分提高了4.5分,2024年四年级英语成绩更是位列保山市第一。更令人惊喜的是,学校连续六年保持“零辍学”记录。

“诗歌给了孩子们表达的勇气和尊严,这是比分数更宝贵的收获。”穆建兴高兴地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此刻,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的办公桌上,那里摆着一摞学生诗集,书页边缘已经被翻得微微卷起。

写在作业本上的心灵日记

在初二学生王思睿的诗歌本里,夹着一片银杏叶书签,那是她去年秋天在校园里捡的。翻开这一页,上面写着《树》:“树是天空的脉/它以独有的节奏诉说着古老的秘密/风吹过他们的枝叶/我听到了宇宙的琳琅。”

这个小女孩告诉记者:“每当夜晚,我抬头看天看树的时候,就会觉得树和天空是一体的,让我感到自由。我觉得树是有生命力的,所以它是天空的脉搏。”说着,她下意识地摸了摸手腕,仿佛能触摸到树木的心跳。

诗歌教师张子兰有个特殊的“百宝箱”,里面珍藏着许多学生的心灵日记:有父母离异学生写的《拼图》,字迹被泪水晕开过;有残疾儿童创作的《独脚凳》,旁边还画着歪歪扭扭的插图;还有留守儿童集体创作的《月亮电话》,每个孩子都在上面按了手印。

该校心理辅导室的记录本显示,诗歌课开设后,学生情绪问题咨询量下降58%,“这些诗句就像X光片,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内心最真实的纹理。”张子兰对记者说。

杨德丽老师给记者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碎又温暖的故事:班上一个男生总在诗里写“厨房的菜刀在吵架”,家访才发现他的父母长期家暴。通过诗歌搭建的沟通桥梁,这个濒临破裂的家庭开始每周举办“家庭读诗会”。

现在,那个男孩的最新作品是《安静的厨房》,诗中写道:“锅铲和铁锅在跳华尔兹/油烟机哼着催眠曲/今晚的厨房/只生产美梦”。

从大山深处走向世界舞台

废弃的沿江村小学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诗歌圣地”。斑驳的墙面上贴满了学生作品:有用毛笔写的《茶山童谣》,墨迹渗透进老墙的皱纹里;有画在瓦片上的《萤火虫地图》,点点荧光仿佛真的在夜色中闪烁;还有刻在竹筒上的《爷爷的烟斗》,竹香混合着墨香,诉说着对亲人的思念。

在诗歌的翅膀上,这些山里孩子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2017年至今,“漭水小诗人”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南京跨年诗会到央视《经典咏流传》,从叶嘉莹纪录片首映式到全国诗歌研讨会。这些经历让曾经腼腆的王春琳变得自信开朗:“诗歌改变了我的人生。”如今已是两次进京的她,梦想着成为一名诗歌教师。

走进漭水镇,“诗歌大道”两侧灯箱上展示着孩子们的作品,校园里处处洋溢着诗香。正如一位小诗人所写:“太阳埋住了黑暗/黎明就这样升起”,这些充满灵性的诗句,正托起山里娃的梦想,让他们的心灵之光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在诗意与分数间寻找平衡

“写诗会不会影响成绩?”面对家长的疑问,校长穆建兴打开电脑,展示了两组对比数据:诗歌社团学生的语文平均分比普通班高6.2分;87%的“小诗人”在问卷调查中表示“写诗后更爱学习”。

采访中,王思睿、李堰、甘文海、王愿娇四位同学都不同程度地表示,写诗让他们性格更开朗、思维更开阔、表达更准确、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甚至记忆力都提高了不少,能正确地看待各种事物。

鲁萍和李炳丽两位家长,均认为诗歌创作对孩子想象力、表达力、学习专注力有显著提升,同时强化了亲子信任。教师、家长更反思成人应学习孩子未被束缚的创造力。

“当孩子能写出‘稻穗是大地的鞠躬’时,他已经掌握了最生动的表达方式。”穆建兴说着,指了指窗外正在上体育课的学生们。

但挑战依然存在。语文教研组长许春芹坦言:“有些孩子能写出‘银河是星星的跑道’这样美妙的句子,却记不住简单的数学公式。”为此,学校开发了“数学诗”特色课程,比如用“一个我加一个我等于无数个可能”来理解代数概念,用“圆周率是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来记忆无限不循环小数。

王云玲的备课本上记着学生王愿娇的进步:“以前数学考试总不及格,现在能用诗歌理解应用题,最近一次考了78分。”

让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光

从四年级就开始上诗歌课的王愿娇告诉记者,她每一节诗歌课都会创作,每个节假日她也会写,然后给老师看。写诗让她的文采变好了,吐露心情也有了出口,就像这首《裂缝》:“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万物都有裂缝/那是光,透进来的地方。”

暮色渐浓,研学基地的“成长树”下,12岁的甘文海正踮着脚挂他的新作《春》。这个父母在广州打工的男孩曾经写道:“我的书包很重/装得下全家的期待/却装不下/一句当面的晚安。”

晚风吹动诗笺,沙沙作响,仿佛无数隐形的翅膀在轻轻扇动。不远处,几个孩子围坐在篝火旁,正在朗诵今天创作的诗。火光映照着他们认真的小脸,宛如一群守护梦想的小天使。

八年来,漭水的孩子们用诗歌丈量着从大山到世界的距离。正如康瑜所说:“教育不是把所有人推向同一个山顶,而是让每颗星星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发光。”

在这片红土地上,诗歌早已超越了文字游戏的意义,成为照亮成长之路的温暖灯火,为每个幼小的心灵点亮属于自己的光。

记者手记

最美的诗篇写在孩子们发光的眼睛里

“时间没收了生命/春天没收了寒冷/冬天没收了果实/音乐没收了无趣/我和弟弟没收了妈妈的时间。”当记者回看11岁的杨江涛写的《没收》时,泪水再也禁不住。

采访期间,最打动记者的不是那些获奖作品,而是孩子们在诗后附的创作笔记:“今天爷爷的咳嗽又加重了”“妈妈答应回家过生日又没来”“同桌借了我半块橡皮,我要写首诗谢谢他”。

这些稚嫩的文字让我们看到,诗歌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培养诗人,而在于给每个成长困境一个温暖的出口。当教育学会俯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心跳,那些关于分数的焦虑,自然会找到平衡的支点。

在漭水镇中心学校,这所云南大山深处的学校里,最美的诗篇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每个孩子发光的眼睛里。(记者 周玉林)

责任编辑:赵津津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