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新闻动态 >> 正文
心手相牵深耕杏林红土 人才强校谱写医教新篇——昆明医科大学人才队伍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7日 11:02:19  来源: 云南网
昆明医科大学优美的校园环境
昆明医科大学启动“昆医英才”计划
2022年10月31日,昆明医科大学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并启动“月桂”人才高峰论坛
2024年,昆明医科大学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荣获金奖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明确要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作为云南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中的“领头羊”和“排头兵”,昆明医科大学自建校以来,始终肩负着培养西南地区高水平医疗卫生人才的重任,持续发挥当地医疗卫生事业中坚力量的作用。近年来,该校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助力云南高质量发展,以“双轨同制”人才强校战略为核心,探索出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符合医学教育实际的人才发展路径,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长得高”的医学人才。

  党建引领聚合力 构建新时代人才工作新格局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2022年10月31日,昆明医科大学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暨首届“月桂”人才高峰论坛。会议总结回顾了近年来学校人才工作情况,深刻分析了人才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明确提出学校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持续深化人才强校核心战略,逐步夯实人才强校根基。

  党建领航,凝心聚力——“十四五”以来,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强校优先发展战略,以“全校一盘棋”的思维,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人事处牵头,各部门、学院各司其职的人才工作大格局,切实将人才工作的各项利好政策细化实施,瞄准高水平开放型医科大学建设目标任务,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科学谋划,精准施策——结合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需要,科学制定“十四五”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实施“520高端人才引培计划”和“530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培养工程”,培养和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学术技术骨干人才,持续提升人才集聚水平、打造人才发展平台、构建人才开发格局、完善人才涵养机制,彰显人才工作新高度。

  立德树人,师德为先——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昆医榜样”师德讲坛,“中国好医生”“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李桂科、全国“最美医生”张之道、“索道医生”邓前堆、“背篓医生”管延萍等一大批医学教育及医疗卫生领域内的师德医德标兵走上昆医讲台,宣讲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理想,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2024年5月,学校在李桂科医生所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炼铁乡山石屏村挂牌成立“昆医榜样”职业道德实践教育基地。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有在编职工6168人,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90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14人,兴滇人才奖2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1人,入选其他省级人才项目954人次,初步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力卓越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月桂”引才“海棠”育青 双轨驱动打造人才高地

  2024年1月24日,中共云南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云南省首批人才工作示范项目备案名单,昆明医科大学“人才支撑医疗科技产业园建设示范”获得云南省首批人才工作示范项目立项。

  自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以来,学校牢牢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做到丰富引才载体创亮点、瞄准人才引进抓重点、聚焦人才培育架“梯子”,不断构建人才聚集高地。

  春有海棠,秋有月桂——每年的春秋两季,学校里海棠花和月桂花绽放,学校以花为媒,坚持创新引才载体,打造高端和青年两个平台:每年春季以“海棠”青年人才论坛为媒介,为校内青年人才培养提供交流平台,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态环境;每年秋季以“月桂”人才高峰论坛为引才载体,邀请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校交流洽谈。

  海纳百川,四方辐辏——坚持按需引才,以意求贤,全面落实《昆明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着力引进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重点学科和扶持学科的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努力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坚持内培人才,悉心育才,选拔培养近100名中青年学术和技术骨干并授予特别优秀的55人为“海棠青年”;开展“乘风”人才培养计划,选拔40名左右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进行培养;实施“昆医英才”计划,揭榜挂帅,校内人才与外引人才同目标、同待遇、同考核,实现人才外引内培“双轨同制”,逐步形成“海棠青年—乘风学者—昆医英才”三级人才梯队。

  截至2024年,学校累计投入资金1.8亿余元,引进准四层次以上人才40人,其中全职引进26人、柔性引进14人,两年内实现各类国家级人才零的突破。大力引进研究型导师陈策实、管理型专家学者张国君及心系云岭回报家乡的郭维华、秦家碧;培育校内青年人才孙杨等“乘风人才”40余人,打造了一批可学习、可跟随的身边榜样。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下,该校以“双轨同制”人才强校战略为核心,初步形成外引内培“一体化”,高端、青年两个平台,逐级而上“三台阶”的“一二三”人才引培体系,建立“春秋”人才论坛、“昆医榜样”师德讲坛、职业道德实践基地等工作品牌。2024年,学校拍摄《九秩昆医路携手共未来》人才工作宣传片,全面展示了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来取得的成绩及招才育才的诚意,该片将在云南电视台国际频道以英语及泰语等东南亚主要语种展播,形成了辐射效应。

  深化改革激活力 创新评价破“五唯”

  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化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营造开放透明的人才创新环境等措施,整合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人才资源最优配置和最大效能发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持续动力。

  2025年1月,学校印发《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学校人才培养、学科专业设置、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教育对外开放、附属医院管理和内部治理等改革,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全面推行绩效改革,修订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制定岗位激励绩效考核分配方案,以学科建设和专业综合评价核心指标为导向,以绩效改革作为学校发展的“总抓手”和“指挥棒”,建立学校、管理部门、基层单位和个人“四位一体”的绩效考核制度,不断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热情。

  分类评价,量体裁衣——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坚持“破五唯”与“立新标”相结合,修订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聘及管理办法,设立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教育管理型四种岗位,拓宽职称范围和层级设置,为教师提供多元化发展路径。坚持以品德、业绩、能力、贡献为重点评价教师,合理进行新一轮岗位聘任与考核,建立能上能下机制。

  以上各项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在2024年云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A类专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获评A级等次,A类专业就读学生占比为46.49%,位列云南省第一。2023年以来,学校首次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资助,获得云南省6项重大专项资助(单项资助经费1900万元以上)。学科建设不断加强,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2‰。

  “心手相牵”共育才 扎根边疆解难题

  92年来,昆明医科大学培养了10万余名全日制和10万余名非全日制高级医药卫生人才扎根边疆,服务基层,为云南及周边地区卫生健康事业、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繁荣稳定作出了卓越贡献。该校通过各项激励措施让高层次人才深入到教学和基层医疗卫生一线,为培养边疆民族地区新医科人才“蓄势赋能”。

  以本为本,四个回归——高层次人才投身本科教育,将科研成果运用于专业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根据边疆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新需求,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真正助力“课程优起来、视野扩开去”;坚持“大手牵小手”,每位人才都坚持育人引路“四个一”,即领衔一个学科或专业建设担当“人才导师”、搭建一个教学科研团队以科研成果反哺育人、作为“学业导师”联系学校一个班级指导学生成长成才、面向省内一个区域帮扶当地医疗教学科研。

  循循善诱,春风化雨——高层次人才心系红土高原,通过建立专家工作站、义诊、医疗、教学、科技帮扶等活动,以“一对一”导师制,鼓励医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边疆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带动提升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能力水平,有效解决基层卫生人才尚不能满足当下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人才断层、人才流失、能力水平持续提升困难等问题,实现基层医务工作者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2024年,高层次人才指导学生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近3年,学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超全国均值10%,毕业生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占比超92%,毕业生留滇就业率近90%,占云南省县级以上综合医院的技术骨干及负责人比例超80%,占云南省各州市县级以上医药卫生单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比例超过70%,缓解了边疆民族地区医学人才短缺和终身教育可及性问题。

  锚定“大师”目标 建设医药卫生人才聚集地

  2024年10月26日,南亚东南亚医学教育与医疗卫生联盟卫生健康论坛暨全国地方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联盟2024年学术年会在昆明医科大学召开。论坛聚焦医疗卫生与医学人文教育等问题,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对话,为共同提升中国和南亚东南亚国家大学的办学水平,助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建言献策。

  昆明医科大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对外交流合作历史和传统的高校,范秉哲、杜棻等一批留法归来的医学先贤,开创了云南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是国内开展法语医学教育的4所院校之一。学校与30余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9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固的交流合作关系,发起成立南亚东南亚医学教育与医疗卫生联盟,成为推动国家和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在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开放型医科大学,需要更多“大师”成就、更多高层次的人才作为支撑。2025年初,昆明医科大学八届党委四次全会提出,将持续推进人才“外引内培”,精准对接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未来,学校计划建成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医药卫生人才聚集地以及全省基层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孵化器,形成以才引才、以才育才的“凤巢效应”,为守护祖国西南健康防线提供更强支撑。

  “我们要让更多‘大师’成就大学之大,让人才‘活水’润泽边疆热土。”学校党委书记尹向阳表示,坚持人才引领驱动不仅是争创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更是服务国家边疆战略的使命担当。 校长夏雪山表示,接下来,学校将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增强对周边国家医学教育及医疗卫生的辐射能力,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长得高”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云报全媒体记者 陈鑫龙

责任编辑:王静姝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