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南特殊教育学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特殊学生开一扇“文化窗”
日前,2024年河南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结果公布。在获奖的88个优秀案例中,几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案例格外引人注目。
面塑、泥塑、快板……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是如何克服困难,体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项目的?
“第一次接触泥泥狗的时候,我很紧张,怕自己做不好。老师很有耐心地教我们怎么和泥、压模、脱模,还告诉我们每一个泥泥狗背后的故事。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竟然可以做出一些简单的形状。”周口市淮阳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杜婷婷说。
泥泥狗作为河南淮阳的独特泥玩具,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和动人的传说。在课堂上,周口市淮阳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们体验着不同题材的泥泥狗创作。泥泥狗制作技艺复杂,需要较高的动手能力和艺术想象力,特别是对手部的精细动作要求极高。学校教师每天坚持带领学生进行30分钟的手部操训练,手把手、一对一地进行制坯、搓泥、阴干等技艺的传授。一般要学习实践一至两年,学生才得以完全掌握制作技巧。
同时,学校通过庙会售卖、爱心售卖等,让学生和顾客、爱心人士交流,增强自信。售卖所得全部按照计件的方式发放给这些学生,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同样是传承泥塑项目,漯河市特殊教育学校选择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教育模式。教师挑选听力及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提前教授主题泥塑,强调技法应用,保证能够熟练掌握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让熟练掌握的学生作指导,手手相传,最终达到全班同学熟练掌握技巧、创作作品的目标。
“虽然我听不见外界的声音,但指尖触摸泥土的感觉,让我与世界有了奇妙的连接。当我第一次将手中的泥土塑造成型时,心中满是成就感。”该校学生陈雨晴激动地说。
“泥塑项目的核心在于鼓励孩子们自由发挥,将内心的想法和感受通过泥土表达出来。这种无拘无束的创作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该校美术教师王雅蕾说。
快板作为传统说唱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智慧与记忆。如今,安阳特殊教育学校的盲生小阳(化名)能够在舞台上熟练地表演快板。
当初,小阳食指因意外断了一小节,这对常人来说或许只是小伤,可对盲生而言,影响巨大。打盲文、摸盲文都依赖食指,学快板时,他连握住快板都很艰难,更别提打出清脆的节奏了。该校教师了解他的情况后,为他定制了特殊的教学计划,从简单的节奏开始,一点点帮他克服困难,最终让他自信地站上了舞台。
“文化素养提升、自信心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提升……这些在盲生学习快板的过程中均一一实现。”该校教师顾颖介绍,“不仅如此,让盲生参与其中,能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覆盖面,打破特殊群体与文化传承间的壁垒。”
“近年来,我省坚持实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的育人作用,持续征集优秀案例,积极推动优秀案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经过不懈努力,不仅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而且多所特殊教育学校也结合实际,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为特殊学生打开了一扇‘文化窗’,让他们通过这扇窗看到厚重的文化精髓,听到社会的关爱之声,收获自信与成长。”河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张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