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读书 >> 正文
读长篇纪实文学《走进春天》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08日 10:01:25  来源: 云南网

作家虹玲、南马历经5载创作的30万字长篇纪实文学《走进春天》(云南人民出版社2024年6月版),读来深受触动。这是一部记录生活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西隆山的拉祜族苦聪人历经70余年努力、一步跨越千年、步入新的社会进程的纪实文学。苦聪人从原始社会的生活境地走出,又经历艰难曲折的洗礼,最终过上了幸福生活。这部反映拉祜族苦聪人百年巨变的作品,是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文本,是当代长篇纪实文学的一个收获。

两位作家创作的这部《走进春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文献价值。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有一些作家到金平县苦聪人定居的寨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了一批反映苦聪人生活的文学作品,如彭荆风的《鹿衔草》、陈见尧的《遥远的金竹寨》、张作为的《原林深处》、陈柱国和公甫的《苦聪人的春天》,以及后来哈尼族诗人哥布创作的长诗《醒来的西隆山》等作品,都产生了各自的影响。本土作家虹玲和南马对苦聪人的生活更加熟悉,采访面更宽广,采访度更深入,加上纪实文学的真实性和自由度等特点,他们的创作对苦聪人生活的挖掘,场景的再现都更具体、真实、生动。特别是新时代苦聪人发生的巨大变化,也更加详细和典型,反映的时代主题也更加鲜明、突出。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走进春天》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较好的优秀之作,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思想内容上有着敏锐的穿透力,艺术表现上有独特的文学呈现。

结构严整,具有凝练的叙事架构

在结构上,《走进春天》由“引子 春天的杜鹃花”“进山记”“出山记”“开山记”“新生记”“尾声”几大板块组成。作品通过宏大的叙事结构、错综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生动地呈现了拉祜族苦聪人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引子”通过接受作家采访的王二妹、李二妹回顾70年前在西隆山杜鹃花丛深处发现一堆山外人摆放的生活用品,从而引出故事、场景和情感,讲述苦聪人的昨天与今天,进入主题。

“进山记”写进入西隆山剿匪的解放军发现深山中的人后,再次进山寻访苦聪人。访问团进山用真情感动了深山中的苦聪人,让他们第一次感受到被尊重的美好情绪,愿意下山定居,过上“走进春天”的生活。“出山记”写出山后定居的苦聪人,初步学会现代生活与反复返回深山的曲折过程。到最后,苦聪人决心走出深山,在扶贫工程的实施和各民族干部帮助下,初步过上了稳定的生活,苦聪人在山下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开山记”主要反映苦聪人下山定居后,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实现了吃饱饭、有肉吃、有学上、生病有地方治、通邮通路的生活。“新生记”反映脱贫攻坚后,一个个苦聪山寨全面建成为美丽如画的村寨。梦想中的金竹寨就在眼前,苦聪人过上了真正的幸福生活,大山深处盛开出民族团结之花。自此,苦聪人真正走进了如诗如画的第三个春天。于是,在作品的尾声章节,书写了在民族政策的正确指引,过去被称为“野人”的拉祜族苦聪人,一步跨越千年,走进春天。

在这部纪实文学作品宏大的架构下,作家围绕“进山”“出山”“开山”“新生”等主线,展开叙事。解放军和干部群众以兄弟般的情怀,为苦聪人过上美好的生活,在深山老林和落后的贫困山寨无私奉献,有的人甚至还献出了生命。而在民族政策的正确指引下,苦聪人中成长起来的先进典型人物,他们与各民族同胞融为一体,为改变苦聪山寨的落后面貌,做出自己的努力。作者在叙述他们的感人事迹时,立足真实生活,又充满了真情,注重事件的现场感,显示出了一部纪实文学作品真实的艺术魅力。

故事生动,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这部作品围绕苦聪人百年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典型人物和重大事件展开,把多样的故事融入其中,呈现了金平县苦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故事大观。

这部作品以典型人物为中心,引出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真情实感和新奇色彩,给人引人入胜的阅读感受。例如在“进山记”一章中讲述了苦聪人有史以来第一次吃上白米饭的故事。米怎么煮、怎么吃、吃了后的感受所产生的故事既新奇又符合苦聪人当时的生活形态,同时还塑造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由于苦聪人不会耕田种菜,就出现了教他们种庄稼的“萝卜乡长”的故事。苦聪大寨的第一名共产党员、第一所苦聪学校、第一位医生以及第一位作家的故事等,都是他们生活中的新生事物。这些故事强化了这部书的可读性和真实性。

生活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

作者在后记中说,他们秉持着纪实文学“客观真实”“主观真实”“本质真实”的理念,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创作出这部30万字的作品。他们多年来多次深入苦聪山寨,深入采访苦聪人和各种人物后才有的真正体验。在这个基础上,作家去粗取精,进入艺术创造,变成了这部作品的艺术真实。在艺术真实上,作品结构、人物塑造和故事讲述等方面,《走进春天》使用了小说的艺术手法。在立意和叙述上,多使用象征、描写和隐喻的艺术特征。例如,作品开篇的序里,“杜鹃花”就是个象征意象,充满了美好而含蓄的诗意。

文图相映,提升了作品的文献价值

两位作家在创作中,认真查阅各种档案文史资料,收集和拍摄了上千幅文献图片与苦聪人现实生活的照片。插入书中的近百幅图片,不少是反映苦聪人历史进程的老图片,直接呈现苦聪人曾经的艰辛与痛苦。图片也呈现了70余年来苦聪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生活巨变。

拉祜族苦聪人一步越千年,今天真正走进了春天。两位有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的作家,用这部《走进春天》,为苦聪人立传,为时代放歌,在我们多民族的文学宝库里,增添了一部书写苦聪人百年巨变、千年跨越的纪实文学。(张永权)

责任编辑:杨春萍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