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学生寒假回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返乡”筑梦
返乡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活动。供图
故乡也许是小时候最想逃离的地方,但却是长大后最留恋的地方。
寒假期间,在结束繁忙的学业后,部分离家许久的大学生回到昆明,他们积极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在各个志愿岗位上,用热情与知识传递温暖。
志愿岗位传温暖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是曲靖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石小凡第三次参加“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最近,她刚与伙伴完成了近200户入户民意调查。
1月15日,共青团官渡区委举办了2025年寒假“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面向全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征得岗位30个,共有200余名同学报名参与。结合用人单位需求等方面考虑,最终确定入选人员69名,石小凡是其中之一。
石小凡进行社会实践的地点在官渡区金马街道东骧社区,带领她的老师是社区工作人员。此次,与她一起来到东骧社区进行社会实践的共有20名大学生,是官渡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人数最多的一个社区。
金马街道东骧社区党委组织委员张敏介绍,社区常住居民有2万多人,涵盖老旧小区、新建小区、回迁安置房等,居民结构多元,事务管理需求繁杂而多样,所以能提供给大学生实践的岗位也比较多。对于来实践的大学生,他们采取的是结对方式,一个大学生配一名社区工作人员,一周后轮换一次。这样一来,大学生不仅能比较全面地体验社区各个岗位,对基层治理、流动人口管理、关爱群众等方面工作,都能有所了解。
社会实践近一周,石小凡参与了多次入户民意调查工作,了解居民需求、收集居民建议和意见。她说:“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并不轻松,除了体力,也要动脑。一天行走的步数基本是2万步。”
除了入户民意调查外,石小凡也会待在社区开放式服务大厅里,接电话或接受居民现场咨询。她一直记得老师说过的话,居民的事无小事,如果处理不好,小雪花就会滚成大雪球,所以每次都耐心倾听,帮助他们解决那些看似细碎的小问题。
石小凡是土生土长的官渡人,“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会她如何为人处事,让她近距离接触、感受社会,贴近现实生活。
金马街道办事处团工委专职副书记张俊认为,通过“返家乡”活动,希望大学生能把所学的书本知识与基层的丰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汲取营养、增长才干。
帮助大学生融入社会
郑焱铌是上海海事大学法学专业大三学生,她寒假社会实践的岗位是呈贡区人民法院执行局,负责案件整理、归档等工作。
同以往相比,郑焱铌觉得这次实践非常忙碌,从上午9点上班到下午5点,基本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她说:“这份实践工作与我想象当中的有点不一样。想象中,法院的工作一般是按部就班的,可没想到投身其中,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才知道法院工作的辛苦。”
社会实践期间,共青团呈贡区委召集大学生举办了一个座谈会,让大学生分享上岗情况、求学经历和以后的就业方向等,并针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困惑进行了指导,这让郑焱铌收获颇丰。她准备考研,待研究生毕业后,回归家乡,助力呈贡区发展。
今年寒假,共青团呈贡区委面向全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征集返乡大学生实践岗位,共设置了约350个岗位供大学生选择,充分发挥了生源地优势,搭建在外学子与家乡常态化联系的实践桥梁,更好地为大学生学习锻炼、增长才干、贡献力量提供平台和机会,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基层、了解家乡,引导大学生以亲身经历感受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
同样,为引领青年学子返回家乡参与实践,服务家乡建设发展,1月20日,共青团五华区委举办了“五华冬韵:归乡筑梦创青春”——五华区2025年寒假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启动仪式。五华区以“因需设岗、按岗招人、双向选择、属地管理、就近就便”为工作原则,设置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业岗位102个。
在大学生上岗前,五华区设置了“学长学姐说”环节,邀请3名近年新入职的公务员进行经验分享,在前期问卷调查大学生就业相关困惑的基础上,就职业规划、备考疑难、岗位选择等问题答疑解惑。除此之外,五华区还开展了政务服务岗前培训,包括公文写作介绍、办公室礼仪、会务礼仪等内容,帮助“返家乡”大学生掌握实习实践基本技能。(记者 蔡晓磊 杨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