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知故乡事 寻过年味 过欢乐节 寒假,成长“不放假”
数九寒冬,昔日热闹的校园渐渐归于寂静。又到一年寒假时,孩子的成长却没有“放假”。
1月6日,全国妇联、中央网信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公安部等十六部门印发通知,联合部署开展“把爱带回家同心护成长”2025寒假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呵护孩子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和有意义的假期。
如何帮孩子把这个寒假过得有意义、有意思?各地不少学校都在行动。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陕北黄土高原上,为了让孩子在假期了解故乡,陕西省榆林高新区第二中学的教师让孩子当家乡农产品的“宣传大使”,为米脂小米、子洲黄芪等当地农产品拍摄宣传片,或是选择家乡一个红色革命地点,结合区域地理特征讲一个历史故事。芳林马蹄是广西贺州的特产,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芳林学校今年各科寒假作业都与它有关——如英语作业是收集有关马蹄或劳动等有关的新单词,科学作业是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科普报告,品德与生活作业是让孩子用马蹄制成各种美食并与家人伙伴分享。
寓学科知识和家乡文化于体育锻炼之中,江苏省仪征市金升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部教师为了让孩子每天完成锻炼打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三个主题长跑。如主题为“我爱家乡认识名胜古迹”长跑路线选择了鼓楼、天宁塔等8个历史景点,让孩子在跑步中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春节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假期前的班会上,福建省福州市国货路小学教师吴佳钫对孩子们发问。“春节就像一本厚重的书,里面有家乡的味道、亲情的温暖,还有我们必须传承的精神。”一个孩子的回答让她印象深刻。
在吴佳钫设计的“在福州年味中感受家国情怀”的假期活动中,孩子将走进“上下杭”,感受“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的可歌可泣;浓浓年味中,孩子们在庙会上听一场闽剧,感受金山寺的钟声悠扬,西禅寺的暮鼓低沉……“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传承文化的纽带。”吴佳钫说。
在江苏省江阴市顾山镇的大集上,村民忙着置办年货。北漍中心小学的孩子瞪大双眼,驻足于各个摊位前,不时向摊主请教咸鱼、咸肉的腌制技巧,了解年糕制作方法,聆听长辈讲述家乡过年的习俗。该校的生态小课堂鼓励孩子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找寻浓郁年味,了解家乡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寒假,不能蜗居一隅。争当小小解说员,为展览文物制作“说明”牌……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岷山学校联合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鼓励孩子与父母一起走进“第二课堂”博物馆,开展假期研学。“要让孩子在探索水下考古魅力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的自豪感。”该校校长舒仁彪表示。
过去的一年,“人工智能”成为众人热议的关键词。“要让每个孩子都知道AI是什么样子的。”河北省景县龙华镇第二小学的教师分工协作,尝试运用不同的AI模型进行测试,分阶段给每个孩子布置了人工智能AI体验项目作业。如三年级孩子需要用“文心一言”生成对联,四年级孩子要用“豆包”进行英语口语训练、生成漫画。
这个寒假,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的孩子用上了掌上“AI体育专家”。“既能监督锻炼、进行对话互动、智能分析数据,也能给出实用建议、作出及时评价。”该校校长李伟芳表示,其中的“春节特别运动挑战”还将游戏元素融入体育作业中,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运动兴趣。
假期对孩子来说总是美好的,对陕西省宝鸡市宝鸡高新吉利幼儿园的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的孩子同样如此。学校的志愿者教师发起捐赠活动,联系爱心企业、公益组织争取资金与物资支持,并带着年货礼包挨家走访,为孩子讲故事,陪他们做游戏、画画、做手工,弥补父母陪伴的缺失,同时也向监护人传授一些冬季幼儿保健知识和亲子互动游戏策略。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海德学校教师叶晓能也打算趁这个寒假走进学生家庭,这次他准备了“一表”“一包”“一锦囊”。一表,即一份表格,记录学生的各种优点;一包,指一个红包,里面装的不是钱,而是真诚的赠言;一锦囊,是他运用锦囊妙计的典故,给学生提供特定的方法、技术支持,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带这三样礼物可以让家访具有极强的仪式感。”叶晓能希望这次家访能达到同频共振、形成合力的效果。
而在雪域高原的寒夜里,一束束光照进了应急帐篷。这两天,在西藏自治区定日县相邻的拉孜县土林村,援藏干部,拉孜县教育局副局长、拉孜县中学校长尹向前在进行着一场特殊的“家访”。
拿着手机“电筒”,掀开安置点一顶顶应急帐篷,尹向前看到孩子们都平安才放下心来。他鼓励学生好好准备中考,并组织全校54名班主任给2828名学生逐个打电话,详细了解每名学生家庭的受灾情况。
“学校报告厅门前的那棵玉兰树,叶子虽已凋零,但枝条上长满了毛茸茸的花骨朵儿。它们会度过整个冬天,并积蓄力量,在春风中绽放。”湖北省监利市城北小学给孩子和家长的一封信里这样写道。
作者:本报记者 万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