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培育与绿色低碳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
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作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庄重承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这一系列重要部署,彰显了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坚定决心。而要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需要调动高校、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力量,培育大量践行绿色低碳理念、适应绿色低碳社会、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投身能源转型、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等关键领域。
发挥高校在构建绿色低碳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教育部印发的《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把绿色低碳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各学段课程教材、加强教师绿色低碳发展教育培训、加强绿色低碳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将践行绿色低碳作为教育活动重要内容等。对于高校而言,培养高素质绿色低碳人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加快学科专业建设。不仅要加快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排放权交易、碳汇、绿色金融等学科建设,在低碳建筑、光伏、水电、风电、环保、碳排放核算、计量监测等领域开设相关专业,还要加快形成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例如,加强多学科融合贯通,构建涉及气候系统、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城乡建设、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碳达峰碳中和核心知识体系,编写一批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精品教材,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绿色低碳人才奠定基础。
推动教育方式创新。开展绿色低碳主题教育,借助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全国低碳日、全国生态日等节点,组织相关活动,使学生能够接触前沿信息、拓宽思维视野。开展绿色低碳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在绿色低碳领域创新创业,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为未来投身绿色低碳领域工作或科研打牢基础。推进以赛促教,通过组织、参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低碳循环科技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各类相关学科竞赛,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重视观念和行为引导。只有将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纳入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切实增强其投身绿色低碳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绿色低碳发展有关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导向作用,借助形势与政策教育宣讲、专家报告会、专题座谈会以及社团活动等多种载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绿色低碳理念的认知。同时,加强绿色低碳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接受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企业可在培养绿色低碳人才中发挥桥梁作用
企业是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主体,在推进绿色低碳教育方面肩负重要责任,而实现自身绿色低碳发展是履行这一责任的前提。企业应积极采用节能环保技术,通过优化工艺流程等,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对能源的采购、分配、使用等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针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废渣等,积极探索回收再加工途径,促使其变废为宝。
在实现自身绿色低碳发展的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推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推动校企共建科研平台等方式,在开展绿色低碳教育中发挥桥梁作用。一方面,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校企携手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育出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掌握实践技能的高素质绿色低碳人才。在合作内容上,高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展绿色低碳技术相关的课程教学,企业引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先进技术,与学校的理论研究和教育资源相结合;在合作机制上,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共建科研平台,双方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共享科研设备与数据等资源,有助于将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与企业的市场应用及转化能力结合起来,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更好服务绿色低碳发展需求;高校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有助于拓宽知识视野、提升专业素养、锻炼科研能力,加速成长为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创新型人才。此外,企业还可以同高校、研究机构合作,根据行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的更新迭代,探索科学有效的绿色低碳人才评价认证机制,制定一套涵盖不同产业领域、不同层次需求的绿色低碳人才职业评价标准,推动绿色低碳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在全社会营造开展绿色低碳教育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社会公众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推动社会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其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推动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既要充分发挥家庭与社区的作用,也要积极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功能,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崇尚绿色低碳、积极践行环保的良好风气。
建设开放包容的绿色低碳领域继续教育体系,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样、灵活便捷的学习渠道,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例如,针对不同行业的在职人员,开展短期培训、学术讲座和实践教育等多种形式的绿色低碳相关培训,培训内容则根据行业特点和需求,设置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应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帮助在职人员全面提升和更新绿色低碳专业技能,真正适应绿色发展的形势需求,实现终身学习。
数字时代的到来,为在全社会拓展绿色低碳教育资源提供了极大便利。以数字化方式推出丰富多样的在线教育课程,在新媒体平台发布科普文章、短视频以及参与热门话题讨论等,使绿色低碳教育突破时空限制,能够吸引更多受众关注。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机结合,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体系,为提升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培养兼具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肥沃土壤。(徐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