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双向奔赴”中推进教育对外开放
今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这为我们坚定不移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中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1位,是2012年以来进步最快的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总体水平进入了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与此同时,我国与180多个建交国普遍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与160个国家和地区合作举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与5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在国际上合作建成了30余个“鲁班工坊”;有85个国家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际中文学习者和使用者累计已超过2亿人;195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来华求学,其中,学历生比例提高到60%以上。我国已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在华设立了一批二类中心和教科文组织教席以及姊妹大学网络。去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中国上海,这是教科文组织在欧美之外首个全球性一类中心……中国教育的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广、国际贡献力越来越大。
面向未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双向奔赴”,持续推动中国教育与世界各国合作,是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持之以恒“引进来”
在教育对外开放进程中,“引进来”就是要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提升教育国际合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其中,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正在充分利用其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龙头作用,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教育优势地区,围绕国家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引进境外一流资源“强强联合”,开展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教育开放的重要形式和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激发中外合作办学的活力,要通过学科体系建设和国际合作交流两个维度的提升,实现与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机遇共享、教育要素相互支撑,培养更多复合型高端国际治理人才,提升我国教育的本地国际化程度,更好地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共同促进世界繁荣和发展。
学科体系建设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基础和保障。要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中更加突出体现学科交叉,从打造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维度强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通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国内特色学科与国际优势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国际化对国际治理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课程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打造、引进、融合、输出涵盖不同国家特色和不同领域文化的国际化课程资源,实现传统课程体系与国际情境的“无缝接轨”,通过构建扎根中国大地且融入国际视野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担当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治理人才提供支撑。
高质量的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是中外合作办学的题中之义,有助于让师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开阔眼界,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上作出贡献。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要多措并举,提供更多机会,促进教师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国际化教育信息平台、学术资源共享平台,并积极推进更加密切的国际教育教学合作;探索多元化的合作网络和交流渠道,加强与国际组织、国外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探索在师生互访交流、校际学分互认、中外合作办学、对外教育援助、交流平台搭建等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充满自信“走出去”
近年来,通过搭建国际教育合作平台,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中国教育迈开大踏步“走出去”的坚实步伐。
随着教育事业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中国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方略、担负大国责任方面彰显出更大决心、更强意志,积极参与全球教育议题设置,通过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等,搭建全球性高端教育合作平台,积极分享自身理念与经验,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框架下的教育合作,努力促进全球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国际教育公共产品供给与共享,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切实支持。与此同时,中国推动下的区域教育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启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设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成立,“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实施,中国-中亚高质量教育合作全面加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教育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尤其令人瞩目的是,随着数字技术近年来在全球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中国正在利用自身在该领域的发展优势,积极推动以技术赋能全球教育治理。在区域方面,中国和东盟于2023年8月成立了中国-东盟数字教育联盟,致力于加强中国和东盟高校之间的数字教育合作;今年6月,第十一届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通过了喀山宣言,要求建立金砖国家数字教育合作机制,推动金砖国家的数字教育合作。全球方面,今年1月,世界数字教育联盟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等中外机构的联合倡议下正式成立,以推动数字教育务实合作和高质量发展。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9月2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发展壮大世界数字教育联盟,发布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和示范案例等,把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推向世界,让中国的优质慕课资源走出国门,让中国的数字教育在世界教育下一轮发展中占领制高点,拥有话语权。
统筹协同“把方向”
全国教育大会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我们党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经验,也是我们在教育对外开放中坚持“以我为主”的底层逻辑。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的同时,把牢教育对外开放正确方向和安全底线。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育对外开放中落实立德树人是培养全面发展、适应时代需求的国际化人才的必然要求。必须旗帜鲜明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教育对外开放全过程,坚持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引导教育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坚守自我,在面对不同文化和思想冲击时作出正确判断,确保“引进来”要引得“安”。坚持以弘扬爱国主义为基础、以培育家国情怀为核心、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以提升文化自信为追求、以拓宽国际视野为延伸进行思政教育,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走出去”要走得“稳”。
在“引进来”的过程中,要同世界共享教育发展机遇。要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等举措,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丰富我国教育供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以中国文化为依托,不断强化“中国品牌”。例如,孔子学院(课堂)已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鲁班工坊则通过在合作国家推出中国优质职业教育和产品技术,并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和开展高级技能培训等,实现中国标准和中国技术的落地生根。(刀慧娟 谭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