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新闻动态 >> 正文
守护雪域高原的“天眼”——“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在党的指引下接力奋斗纪实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8日 10:10:24  来源: 科技日报

原标题:守护雪域高原的“天眼”——“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在党的指引下接力奋斗纪实

◎本报记者 孙 瑜

通 讯 员 杨 进 胡勇华

6月28日是中央军委授予“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30周年纪念日。记者近日来到甘巴拉英雄雷达站,探访世界上海拔最高人控雷达站的时代风采。

这个雷达站傲立于5374米的雪域高原之巅。转过一道道山垭后,直冲云霄的雷达天线防风罩出现在记者眼前。它仿若一颗明亮的“眼睛”,守望着西部空防预警安全,架起西藏与周边地区的空中桥梁。

30年来,该雷达站一直保持先进,荣立集体二等功3次、集体三等功3次,党支部被中央军委评为“全军先进基层党组织”,连队2022年被评为空军首届“空天先锋”。一代代甘巴拉人,用青春热血铸就了“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的甘巴拉精神。

甘巴拉,藏语意为“不可逾越的高山”。这里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一半,最低气温达-35℃,8至10级大风每年要刮9个月。“伸手把云抓,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一步三喘气,四季穿棉袄。”这是“生命禁区”甘巴拉的真实写照。

1962年,部署于江浙一带的某部官兵一路高唱“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跋涉4000余公里挺进雪域边疆。当时,高原环境雷达勘测工作十分艰难。官兵们不畏艰苦,手脚并用攀爬高山,指甲脱落手流血,克服头痛、恶心、失眠等高原反应,靠着人背马驮,硬是把雷达装备送上了山。第一代甘巴拉人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了建站任务。从此,祖国西部雪域高原有了站岗放哨的 “千里眼”。

甘巴拉人坚守边疆的精神不断传承。

“雪山兵王”王胜全,在甘巴拉战斗了28年,先后维护了8型雷达装备,参与一系列重大演训任务。“甘巴拉的故事感召着我,为了守卫祖国边疆,我是写血书申请到甘巴拉的。”王胜全说,由于身体原因,28年间他曾有多次机会调离甘巴拉,但他一次次选择留下,只因甘巴拉总会给予战士无穷的力量。

在甘巴拉,王胜全养成了两个习惯——“听到雷达滋滋的电流声,睡觉特别踏实;但凡听到风雨声,心里就开始紧张。”王胜全至今记得一次风雪“急救”,“某次狂风大雪,雷达出现异常,我们立即赶到阵地上。两名同志顶着军大衣为我挡住风雪,我赶紧哆嗦着手排除故障。几个小时后,看着天线重新旋转起来,我们不觉身体疲惫,心里很开心。”

身患肺水肿也要请战上山值班的张健、将骨灰埋在甘巴拉的老兵张在安、把青春永远献给甘巴拉的年轻战士许正兵……一代又一代甘巴拉人把一张天网铺向长空,让空防光点闪现荧屏,守卫祖国万里边疆。

“作为情报信息源头之一,雷达站是敌打击‘首选’目标之一。要想求生存、保打赢,雷达站必须‘动起来’。”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站长余建钊说。

近些年,甘巴拉英雄雷达站接装某型高机动雷达,从“守山口”向“强机动”转变,官兵们主动探索新型装备使用方法。

“新装备给操纵员们带来了不小挑战,新增的一块屏幕上有百余个参数,几百种组合,需要找出最优解。”雷达操纵员白涛说,“我们立即联系厂家进行攻关,并结合实践对装备进行改进,为装备定型提了20多条建议。”

工程师舒灵峰仔细研究新型雷达,发现服务器运转模式不科学。他连夜查找书籍,针对高原特殊环境提出运转模式改进建议,意见很快被厂家采纳。

总结形成作战编组机动战法理论成果、研究信火协同创新操作战法……甘巴拉英雄雷达站不断创新奋斗,推动防控网更加敏锐高效。“未来,我们还将探索应对各类战场环境的有效机动战法,将创新化为新的作战力。”余建钊表示,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将在党的指引下接力奋斗,向新的高度进发,让甘巴拉精神永放光芒!(孙 瑜 通 讯 员 杨 进)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