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智汇彩云南 逐梦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人才工作综述
“人才是创新之核、发展之要、强滇之基。”“要抓住人才这个根本大计不动摇,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把云南建成人才集聚之地。”“构建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
3个月前闭幕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未来5年云南人才工作作出专门部署,传递出云南重视人才、渴求人才的强烈信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全省上下对此认识深刻:云南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由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而创新驱动实质就是人才驱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全面提升人才服务发展的效能,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人才素质大幅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云南正成为人才创新创造、建功立业的热土。
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 释放人才发展新红利
企业自己培训、自己考试、自己发证,对职工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这是云南建投集团培训中心主任李文几年前不敢想的事情。
2019年,建投集团成为全省首批开展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28家试点单位之一,经过自主评价发放了省内第一批职业等级证书。经过两年试点,2020年全集团通过企业自主评定拿到职业等级证书的员工达到1.65万余人。“把用人自主权和评价自主权统一起来,工作结合度更高,职工积极性更高。”李文说。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坚持人才管理做“减法”、人才服务做“加法”,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形成聚人才而善得、得人才而善用、用人才而善成的新局面。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工程,省级和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均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在省委领导下,在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一系列视野宽、亮点多、措施实的人才政策陆续出台。
2014年,省委1号文件《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从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7个方面提出23条政策措施。
2016年,省委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以解决人才管理行政化官本位倾向、人才评价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唯奖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见效难3大问题为核心,提出33条措施、出台68个配套政策,有力破解人才工作中的体制机制障碍。
2021年,出台《关于扩大部分在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相关自主权试点工作的意见》,在编制使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充分放权。
政策持续发力,“放权、松绑”意识深入人心,全省各地各部门在人才编制、岗位、薪酬管理等方面改革创新,在人事管理、公开招聘、职称评审等方面下放权限,建立起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让人才评价更加精准科学。
5年一届的“兴滇人才奖”,以省委、省政府名义表彰在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明确,科技人员可从科技成果转让或许可净收入中提取比例“不低于70%”,对科技成果出让方、受让方、转化服务机构等给予补助,极大提升了人才激励成效。
云南还统筹设立省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2019年以来共投入经费32.29亿元。2020年全省人力资本投资3033.03亿元,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12.37%。
真金白银的投入、灵活创新的机制、爱才敬才的风气,激励万千英才在云岭大地创新创业。
营造“近悦远来”好生态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
2021年底,中央驻滇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的2个科研攻关团队、3名先进个人荣获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个人。
研究所人力资源处处长肖剑钦介绍,所里的高层次人才在此次科研攻关中起到了骨干带头作用。她说:“疫情发生后,我们紧急组建科研攻关团队,承担了应急疫苗研发、实验动物模型及评价等多项应急科研任务,保障了自主研发的科维福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于去年6月上市。”
目前,该所共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名、省级高层次人才34名、“兴滇人才奖”获得者1名。2021年初,研究所还入驻了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杨昭庆说:“人才项目不仅是荣誉和奖励,更引领我们完善教学体系、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把人才团队建设得更好,助推科研工作。”杨昭庆所提到的人才项目,正是云南着眼于高层次人才短缺出台的人才新政。
2018年3月,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出台,以人才新政吹响人才集结号。“两个计划”聚合和集中释放全省所有人才支持政策和改革成果,配套了人才培养激励、科学家工作室、高层次人才研修访学等办法措施,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延长人才培养链条。截至2020年,共入选2796人,成为云南人才工作的特色品牌。
不拒众流,方成江海。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引才,以百花竞放的氛围育才,以重大人才工程为抓手,以项目化支持为助推,着力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
高层次人才聚集步伐加快——
出台柔性引才办法,在大理、腾冲、西双版纳、普洱、丽江建成5个云南省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基地,在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设置“招才引智”工作站,通过顾问指导、兼职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16名院士、170余名省内外高层次人才在滇服务,达成重点智力服务项目50余个。
连续5年举办云南省国际人才交流会,2016年以来,吸引40多个国家(地区)860余名高层次人才参会,促成270项人才智力项目落户云南,协议金额超10亿元人民币。与9家海外机构签订“海外引智工作站”协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连续3个增选年份共7名高层次人才成功当选“两院”院士,实现历史性突破。目前,在滇“两院”院士共计13人,位居西部省区第四。
各类人才队伍培育壮大——
各地各部门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全省党政人才队伍的结构、素质进一步优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94.53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90.4万人,高技能人才达130.3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达126.54万人,全省社会工作人才达8.45万人。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的人才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青年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
云南大学进入国家首批42所高校“双一流”建设行列。“十三五”期间,全省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42万人,设立15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累计招收160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968名。
2010年到2020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从302万人增长到566.3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从117.8万人增长到190.4万人。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局面初步形成。
把人才链嵌入产业链为高质量发展聚才智
“农民院士”,这是大家对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的亲切称呼。这位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用科技知识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摆脱贫困的专家,2019年12月2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成为云南科技扶贫的鲜活代表。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在脱贫攻坚中,全省派出的科技特派员实现了对全省8502个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与此同时,一项项以人才为核心的行动如火如荼开展:从开展“独龙江乡人才扶贫”,到选派166名各行业专家到5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15个县集中攻坚,再到开展迪庆怒江人才扶贫专项行动、组织省级专家服务团帮扶9个未摘帽贫困县等,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时代画卷上,各级各类人才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为实现专家人才对农村帮扶的长期献智,今年4月,省委组织部启动实施“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1万名各类人才结对服务1万个行政村(含社区)。目前,全省已选派10190名各类人才服务6913个行政村,让点点智慧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的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立足高质量发展,坚持将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为广大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用人才驱动创新,让创新为发展赋能——
强化全省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条件明显改善。云南实验室建设加速推进,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省重点实验室105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66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0个。目前,云南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15.07人年,人才贡献率达28.43%。
为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火热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创新中心、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落地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科技合作持续深化。
以人才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全省人才累计突破重大关键技术800余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540余个。全省疫苗企业批签发量居全国第一,烟草柔性制丝设备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花卉新品种数量和种类全国第一,普洱茶功效及作用分子机理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以人才驱动的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引导人才将爱国情、报国志融入伟大奋斗——
省委定期举办高层次人才国情省情研修、咨询服务、休假体检等活动,组织高层次人才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系列活动,引领专家人才矢志爱国奋斗,锐意开拓创新。
云南的发展,依靠人才;发展的云南,呼唤人才。
踏上新征程,云南将以更有效的工作、更完善的制度、更广阔的舞台,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汇聚磅礴力量。(记者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