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大雨花校区大门
七十载栉风沐雨,七十载春华秋实。2021年,云南民族大学迎来了建校70周年华诞。
七十载艰辛探索,七十年弦歌不辍,一代又一代民大人用青春与汗水打磨出云南民大独特的个性气质。
扎根边疆七十载,学校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使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民族人才,谱写了民族高等教育的华丽篇章,朝着高水平民族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
人才培养
学校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以民族学、社会学、民族语言文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为优势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
累计向社会培养输送了20多万名人才
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
学术成果
2018年以来,学校先后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
“1+6”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国家民委教学成果一等奖
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类科研项目共获批立项208项
国家级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共获批立项156项
学界名流
民族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学家马曜教授
民族学和考古学家汪宁生教授
物理教育家王志符教授
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少英教授
史学家谢本书教授
领航定向 党建引领
云南民族大学作为党创办民族高等教育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典范,因党而生,为党而立。纵览云南民族大学70年的发展历程,每一步发展背后,都有着党的坚强领导,党建工作的每一次创新,都推动着学校发展进入一片新天地。“大学治理始终要确保党对高校的领导、要担当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要让校园每一个角落都充满阳光。多年来,一代代民大人,一代代民大党员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深耕民族团结共奋进,再创辉煌。”云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陈鲁雁说。
近年来,云南民族大学党委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高等教育“四个服务”要求;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党的建设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根和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三型三化三特色”的党建工作顶层设计下,学校积极推行“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教育模式”和“123456”的思政工作大格局,把民族团结的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实践“12345”的日常监督工作模式,构建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党建工作格局。
多年来坚持建强党组织“肌体细胞”,在校院两级党委共同努力下,学校党建工作质量逐步提升。学校党委获评省委教育工委“一流党建示范高校党委”,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连续7年获得优秀,学校领导班子考核连续3年优秀,党建促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凸显,党的旗帜在学校高高飘扬。学校先后获评4个全国样板党支部、1个省级规范化建设达标示范党支部、2个省委教育工委规范化建设达标示范党支部、3个一流党建示范院(系)党组织、7个一流党建示范党支部。
云南民大莲华校区
悠悠岁月 励精图治
1951年8月1日,云南民族学院在昆明莲花池畔成立。这是一所诞生在我党落实民族政策和云南民族工作过程中的学校。云南省政府任命周保中兼任云南民族学院院长,张冲兼任副院长,王连芳任副院长兼教育长,马曜任副教育长。《云南日报》一版报道了云南民族学院举行开学典礼的消息,并发表题为《祝贺云南民族学院成立——必须十分重视和大力培养少数民族的干部》的社论。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为国家和各民族培养了大批人才。1951年至1957年,学校承担了云南省政府民族工作队的干部培训任务,对少数民族进行了集中轮训,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1971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中共云南省委决定恢复云南民族学院。1972年,云南民族学院列入云南省大专院校建制,开始招收首届“大学普通班”学员。1977年,云南民族学院恢复高校统考招生,政治系、汉语文系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进入了本科办学新阶段。1979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的云南民族史、政治经济学(民族经济)、傣语研究、世界近代史、秦汉史、音韵学6个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2年,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首批有授予学士学位权的458所高校名单公布,云南民族学院为9所民族院校之一。198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云南民族学院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学校被列为5所省属重点大学之一。2003年,学校正式更名为云南民族大学。2005年,学校被列为云南省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大学。2013年,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民族学和社会学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并建成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5年10月,云南民族大学成为全省唯一一所教育部、国家民委、云南省政府共建大学。
七十载创业守成,七十载开拓进取,七十载光阴不负。云南民族大学一路艰辛,一路奋进,在栉风沐雨的征程中,留下几多辛勤耕耘的足迹。在学校铿锵步履的背后,是来自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与关爱。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过学校师生代表,亲临学校视察,关心各族师生的成长进步和学校的建设发展。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越南胡志明主席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政要、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10万多人次曾访问过云南民族大学,并给予良好评价。
学校始终秉承团结、进步的办学精神,以立足边疆、服务边疆、服务民族团结繁荣发展为己任,累计向社会培养输送了20多万名人才。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的第一代学士、硕士、博士、专家、学者,大多出自云南民族大学。一批学界名流,如民族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学家马曜教授,民族学和考古学家汪宁生教授,物理教育家王志符教授,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少英教授,史学家谢本书教授等,都成为了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发展的奠基人和中坚力量。学校已成为中国特别是西南各民族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研究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基地、国家和云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各民族学子朝气蓬勃
弦歌不辍 花开民大
经过70年的发展,云南民族大学现有雨花、莲华、丰宁、九龙池4个校区,占地2550亩,校舍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民族博物馆馆藏文物近2万件,图书馆拥有各类纸质图书240余万册,电子图书近130万册;学校现有教职工近2000人,具有高级职称6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35%;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
学校已经成长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民族学、社会学、民族语言文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为优势特色,文理并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学校现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6个专业硕士点,以及90个本科专业、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8个省级一流专业。开设泰语、缅甸语、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马来语、印尼语、印地语、孟加拉国语、菲律宾语、泰米尔语、普什图语、僧伽罗语、尼泊尔语、乌尔都语等14个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15种官方语种专业。
学校以“双万计划”为契机,以本科专业建设为引领,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支撑,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着力建设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业进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管理模式,把专业综合评价结果跟经费、绩效挂钩,优化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开展“3+1”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民族艺术本土化教育,加强“民语+汉语”的双语能力培养,建立与地方政府、公司企业的“校府”“校企”合作模式,依托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培养示范点的作用,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8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1+6”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国家民委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校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和难点问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学术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在获领导批示、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科研平台建设、科研成果质量、科研成果获奖及转化应用、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近十年来,部分学术成果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成果要报》采用2项,获得中央领导批示3项、省部级领导批示40余项。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类科研项目共获批立项208项,国家级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共获批立项156项。张桥贵教授、孙浩然教授的论文《边疆宗教治理研究》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谢本书教授的著作《清代云南稿本史料》获得2013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
为推动理论研究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强化云南民族工作的影响力和话语主动权,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国内一流的民族学和民族理论研究基地,云南民族大学主动对接昆明、丽江、德宏、迪庆、保山等地方政府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推动产学研发展,发挥优势实现合作共赢。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对口帮扶双江、彝良等地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在全省14个州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指导和编制规划、咨询服务,成为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第三方评估单位。学校利用少数民族语言专业优势,依托大学生宣讲团以及志愿服务的平台,深入乡村、学校等地推广普通话,宣讲政策法规和党的创新理论。
近年来,学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云南跨越发展,紧紧围绕“立足云南、服务边疆、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办学目标,重点建设以南亚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澜湄国际职业学院、中印瑜伽学院为主体的教育对外开放,促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语言相通、文化相通、心心相通。云南民族大学是国家留学基金委指定的云南省唯一具有“国际区域问题研究及外语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的高校,累计公派出国留学生居全省首位。
云南民大雨花校区全景
继往开来 永续华章
七秩历程,硕果累累。70年,从筚路蓝缕杂草丛生,到今天菁菁校园捷报频传;从风尘仆仆艰苦办学,到今天根深叶茂声名鹊起。70年来,云南民族大学坚持以团结、进步作为自己的办学精神,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把培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根本任务和使命,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十三五”期间,全校师生扎扎实实干事创业,找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正确路子。“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云南民族大学正在研究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围绕未来五年和中长时期的建设发展,学校将实施分两步走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学校在民族高等教育领域的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巩固,学校的教学科研体系更加优化,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到2035年,一流大学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创新人才培养和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优势特色学科集群联动整体跃升。
学校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按照“一带一路”倡议要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强化内涵式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爱国奉献历史担当,开局“十四五”,启航新征程,不断探索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根植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以更坚定的政治站位、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更笃定的文化自信、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
云南民大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