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成就回眸(上)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伟大实践,正在改写中国的未来。
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
无须耕种,在工厂里,用二氧化碳加上水和电就可以源源不断“生产”出淀粉,是不是很神奇?
9月23日,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发布最新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相关研究成果9月24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这项研究工作是典型的“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淀粉生产方式,不仅对未来的粮食生产具有革命性影响,而且对全球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的接力棒正交到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手中。
1984年出生的付巧妹,已是古DNA研究的领军人物,在破译世界最古老的现代人基因组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9月1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付巧妹汇报了她的最新科研进展。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
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亲切地提起这些名字。
党以才兴,国以才立。我们党能够从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今天拥有9514.8万名党员、486.4万个基层组织的世界最大执政党,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高度重视人才、广泛吸纳人才、善于使用人才,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培养好、吸引好、使用好各类人才,迅速成为各地各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人才事业发展快马扬鞭,人才队伍创新创业活力充分涌动。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2021年3月,川渝人社部门联合发文明确,持有两地人社部门颁发的高级职称证书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跨地区、跨单位流动时,无须重新评审或确认,由用人单位按需择优自主聘任(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反复强调要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一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大幕,在中华大地徐徐拉开。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剑指禁锢事业单位已久的体制内外壁垒,全面发力加快推进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人才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在中央政策指引下,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谭立英于2016年牵头成立哈工大卫星激光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亿元,其中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作价入股1.332亿元。哈工大还决定,将85%的知识产权收益奖励给谭立英科研团队。
合理合法享有创新收益,让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倍增。2017年4月,载有谭立英团队制造的激光通信终端的高轨卫星发射入轨,成功进行了国际首次高轨卫星与地面间双向5Gbps高速激光通信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在空间高速信息传输这一航天战略尖端领域站在了世界之巅。
春来无处不花香。党中央的运筹谋划,带动各地各部门积极推动人才工作领域改革,以政策突破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2017年,国家外国专家局等三部门启动实施人才签证制度,为高层次人才来华开辟“绿色通道”。2018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精准性。2019年,科技部、教育部、人社部等五部门联合开展清理“四唯”专项行动。2019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破除妨碍人才流动的障碍和制度藩篱。2021年8月,国办印发《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管理自主权,进一步为创新“松绑”。
体制新,人才聚;机制顺,活力增。
持续深入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育才、引才、聚才、用才打牢了坚实基础,彰显了党和国家识才爱才用才容才的诚意,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
2021年3月14日,江苏昆山发布一系列人才科创新政,其中头雁顶尖人才最高可获2亿元支持,双创高层次人才最高可获5000万元支持。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研经费的支撑。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投入的重要构成,是衡量科技投入的重要指标,也是观察和分析科技发展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长到2.44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4%,位居世界第二,超过欧盟最发达的15国平均水平。
科研经费大投入,迎来创新成果大迸发。“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从嫦娥五号“上九天”,到“奋斗者”号“下五洋”,从高铁、5G培育新增长极,到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从量子、干细胞研究深入“无人区”,到“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核电”不断走出去……无论是基础研究、高新技术,还是成果转化、工程应用,重大创新竞相涌现。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习近平总书记为人才事业发展指明方向。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
一个精心爱惜人才、用心聚集人才的政党,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政党;一个热心发现人才、诚心使用人才的国家,是充满希望、富有活力的国家。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日益壮大的人才大军必将以自立自强的磅礴伟力,驱动中国号巨轮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加速前行。(记者 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