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奖名单公布,由昆明文理学院(原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师生选送的原创舞蹈作品《小村寨,大村官》获得了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甲组一等奖,并作为云南省舞蹈类唯一代表节目参加了活动开幕式。
获奖奖状。供图
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是由教育部主办,是各高校之间展示和交流艺术教育成果与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每三年举办一次。今年,该展演活动举办至第六届,以“奋斗·创新·奉献”为主题在四川成都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香港、澳门的198所高校264支代表队的6800余名师生参加,进行了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朗诵五大艺术表演类的12场展演活动。
节目表演。供图
经过激烈角逐,昆明文理学院原创舞蹈作品《小村寨,大村官》脱颖而出,斩获艺术表演甲组一等奖。《小村寨,大村官》以滇西边陲民族村寨中的大学生村官为原型,讲述了大学生村官带领全村同心协力,脱贫攻坚,勤劳致富的故事。该舞蹈用当代的舞蹈创编和表现手法,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勇于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荣誉的背后,离不开师生们近八个月的辛苦努力与付出。据了解,2020年5月,舞蹈《小村寨,大村官》正式建组立项,昆明文理学院艺术传媒学院院长余春凤副教授做整体统筹,团队由艺术传媒学院副院长冯慧斌、教师张蓓、副教授聂跃军及学前教育专业一群年轻的00后学生组成。从递交第一盘光碟到出征省级比赛,再到参加全国展演,4位老师,35名学生,6分27秒的舞蹈,这3组数字,包含着无数的汗与泪。最终,师生们高标准完成了大艺展比赛,向全国展示了昆明文理学院美育教育的成果。
这是云南省被教育部选中参加全国大学生展演的舞蹈类唯一一个作品,背后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可爱的人,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一群00后小年轻圆梦国家级大舞台
她叫邵宗益,是这次昆明文理学院大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是这次《小村寨,大村官》的领舞,团队里唯一一个大二的学生。
在这个女孩小小的身体中藏着对舞蹈深沉的热爱,大艺展上她的每一个表情、动作都诠释着舞蹈的精神在于一路的坚持。
曾经艺考失利的她,如今也圆梦大艺展舞台。邵宗益说:“老师的认可,同学们的信任,给了我很多去接触舞蹈的机会,这次能参加这样大型的全国比赛并担任领舞,已经为我圆了自己的舞蹈梦。”未来,邵宗益的“舞台”或许依旧还是灯光璀璨的舞台,也可能是三尺讲台。无论如何,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才会更有力量。
团队里的35个学生,除了邵宗益,其余的都是大三的学生。比赛结束,回归正常的校园生活,她们仍有很多感触。
郭秀娟感慨道:“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在象牙塔的我们并没有经历过这种贫困,但我们却演绎着这样的一群人,我们将所有情绪、情感都融入了舞蹈作品,相互感染、情到之处,澎湃释放,记得当时,所有人都跳哭了。”
和银凤说:“从省赛到国赛,我们每一次都在进步,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地藏在内心深处的潜力也就不断地被激发出来,舞台是一个能让人不断超越自我的地方,能让人变得更挺拔,更自信。”
旗手张晓娟说:“8个月,每天不间断的刻苦训练,大家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彼此之间互相鼓励、相互支撑、不断的磨合,我们从省赛的刀光剑影中走出来,有机会向全国的人展示云南的风采,展示文理人的自信、勇敢、勤奋。”
据了解,为备战此次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课后,学生们每天晚上要进行1小时的日常训练,周末则是练习一天,35位同学不断克服身体上的酸痛以及心理上的惰性,迎难而上,不断超越。正是用他们无数个日夜的汗水与努力,把《小村寨,大村官》演绎到了极致才有了在大艺展舞台上的精彩亮相。
她们不仅是优秀的学生 更是优秀的自己
冯慧斌、张蓓、聂跃军作为此次舞蹈《小村寨,大村官》的指导老师,一路陪伴,亦师亦友。
艺术传媒学院副院长冯慧斌介绍到,《小村寨,大村官》作为云南省舞蹈类备战全国赛唯一一个作品,承载着全校师生期望,学生们从熟悉动作、位置到融入舞蹈的剧情,领会人物情绪、最后到感受舞蹈的灵魂,这个过程是十分艰辛的,但选择他们参与此次大艺展非专业(甲组)的比赛,我们非常有信心。
团队合影。供图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在注重艺术的培养,聘请的艺术类老师是云南省的专业名师,学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的要求一直非常严格,所以选择她们来排练这个舞蹈,作为指导老师我心里非常有底气。”聂跃军副教授说。
众所周知,舞蹈是一种糅合音乐、美术、文学、肢体语言和表演的综合性艺术,有时需要舞者在需要短短几分钟引领观众进入到故事情节中。为了帮学生们找到情绪,我们几乎是一对一的进行指导和教学。指导老师冯慧斌说:“脱贫攻坚这个重大的主题要通过00后的年轻人来表现和诠释还是很难的,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挑战。”
指导老师聂跃军说:“舞蹈中为了还原农民劳作的辛苦场景,很多动作是需要跪地完成,而每天排练可能需要将这个舞蹈重复跳十几场,很多同学膝盖骨已经满是乌青和淤血,常常是跳哭几个,跳蒙几个,但最终35个人,没有一个人临阵退缩,这一点我非常为她们骄傲。”
用心打磨好作品 师生们共同成长
《小村寨,大村官》的造型风格集合了云南少数民族元素进行设计,为了避免民族服饰的同质化,指导教师们一直在寻找既有民族性,又兼具艺术性;既是传统的,又是当代的服饰。最终,在云南26个少数民族中创作团队们选择了傈僳族的服饰,又参考了一些其他民族的图案,掰碎糅合,别有一番韵味。
”当秋风吹过田野,小村寨里麦子金灿灿的,人们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因此,在《小村寨,大村官》第三段,冯慧斌想到用麦穗,来代表丰收,喜气洋洋。
舞蹈照片。供图
在麦穗的选择上指导老师表示也是花了很多功夫,用假的,它又不真,用真的,它又碎,容易掉,前前后后选择了四五种。聂跃军说:“麦穗一开始用的是真的,但是就是一边跳一边掉,后来我们用假的和真的搭起来,时间长了还是不行,还是会掉。最终,我们去专门定制做了假的麦穗,但是假的其实是非常重的,女生舞起来其实是非常有困难的,所以我们又做了一些调整,尽量完美。”
翻开学生们在大艺展比赛之后写的心得体会,大家在诉说的是自己的理想、未来和成长。经过磨练、坚持、忍耐和成长,这群年强人已经积蓄好前进的力量,舒展羽翼,等待飞翔。
昆明文理学院 供稿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