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教育时评 >> 正文
“回流儿童”的现实困难不容忽视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4日 09:45: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原标题:“回流儿童”的现实困难不容忽视

近日,《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正式发布,其中包含了一项名为“关于回流儿童学业与心理发展的实证研究”的项目研究成果。这项研究发现,与人口流动相伴而生的“回流儿童”群体,特征更为复杂,他们面临比较严重的学业和心理问题,值得关注。

“回流儿童”被界定为有城市流动经历,至少有过一次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学的经历,但由于各种原因又返回家乡的儿童。这部分儿童与“留守儿童”相比,由于其曾有与父母异地生活或求学经历,其心理和学业都有一定的特殊性。解决他们的学业和心理问题,既是家庭和学校、社会不容忽略的工作内容,也关乎整个社会的教育公平。

近年来,流动儿童中的“回流儿童”现象渐渐引起学者的注意。研究表明,由于各地入读公办学校和中高考等方面的政策障碍,一般而言,有升学需求的流动儿童都会转变为“回流儿童”。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高中阶段留守儿童有过流动经历的比例大约为15%。低龄而又复杂的学习生活经历,让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并因此而影响到他们在不同环境的适应状况和学业表现。

“回流儿童”的产生,与“留守儿童”有着同样的时代大背景。无论是“回流儿童”还是“留守儿童”,都是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属于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是政府不可回避的义务。

从“回流儿童”的“回流”原因来看,无法上公办学校以及父母返乡是儿童回流的主要原因,“回流儿童”中,表现出“回流趁早”的现象,即多数儿童选择在低年级回流。这其实和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留守”原因一致,都是在流入地无法入学或继续学业,被逼“留守”或“回流”。也就是说,流入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政策和措施障碍,决定了务工者的家庭决策,导致了务工者子女的“回流”或“留守”。

从“回流儿童”在“回流”前后的表现来看,这种流动性带来的问题非常显著。根据研究,回流之前,大部分儿童在城市的就读情况、师生关系和学业成绩都较好,近80%的儿童回流后即留守,与父母见面频次低,且与“非回流留守儿童”相比,更少被老师关心,遭受到不同程度欺凌的比例也更高。这些都导致其对学校生活难以适应。显然,回流明显不利于这些曾经跟随父母外出的孩子。

解决“回流儿童”现象的关键,和解决“留守儿童”现象并无根本性区别,就是在政策上、制度上、措施上消除随迁儿童的入学、升学障碍,让他们能够平等享受入学和升学的基本公共服务。这原本是政府责任的应有之义,但在不少地方却多年未能解决。一方面享受着务工人员的“人口红利”发展城市,另一方面却没有在城市得到发展后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对此,应当进行反思。其实,发达地区城市处理好务工者随迁子女的入学升学问题,也是经过数十年改革开放后对落后地区、人口流出地区的一种反哺。

早在2016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许多地区也根据这一意见出台了政策甚至法规。但从各地出台的政策法规来看,多是对家庭责任的倡导性规范,而甚少对政府的法定义务进行强制规范。希望各地政府正视“回流儿童”现象,并借此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务工者随迁子女的入学升学机制。这不仅仅是万千家庭的希望,更是关乎社会教育公平的基本问题。(作者 廖德凯 系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馆长)

责任编辑:王胤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