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专题 >> 正文
云南民族大学创新协同育人促就业多元化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19日 17:28:16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云南网讯(记者 自建丽 见习记者 高艺萌)作为云南省唯一一所重点民族类高等学校,西南各民族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是云南民族大学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

  在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而经济形势严峻的当下,云南民族大学却“逆流而上”,就业创业工作上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民大本科生就业率接近90%,比前年提升了4.4个百分点。这与该校积极筹划,以机制建设为保障,以协同育人为核心,以精细服务为助力,突出“民”字特色,扎实稳步推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密不可分。

  本科生就业率达89.96%较前年提升4.4个百分点

  据介绍,云南民族大学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将“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及教育培养体系建设,提高学生就业认知力和竞争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去向多元化”作为要办好的85件实事之一;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列入云南民族大学“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目录。

  2015年,云南民族大学共有毕业生5949人,其中研究生751人、本科生5130人、专科生68人。据统计,截至2015年8月31日,该校毕业研究生的初次就业率为87.88%,基本与去年持平;本科生就业率为89.96%,接近90%,比去年提升4.4个百分点;专科生就业率为58.82%,比去年略有所降低。

  毕业生就业状况继续保持近年来的就业特点,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保持较高比例,在基层就业方面保持着良好势头。2014年,本科毕业生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机关单位(包括各级党政机关),分别占本科生总就业人数的11.2%、11.2%、6.40%。彰显了该校在抓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抓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抓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抓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

  完善机制建设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保驾护航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云南民族大学积极探索,通过机制建设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保驾护航。首先是夯实“一把手”工程,为就业创业工作形成了合力,学校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由招生就业处处长兼任。各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对本院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负总责,确保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在就业创业中做到年初有计划,过程有检查,年终有总结。

  其次,建立和完善校内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经过考核,2014年该校共有9个学院和部门荣获一、二、三等奖,分别获得30000、20000和10000元奖励,评选出了3个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先进集体、3个应征入伍工作先进集体和1个“走出去”就业先进集体。为鼓励提升就业质量,专门设立了就业质量提升奖,发放奖金达30万元。

  同时,落实“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学校建立了专业招生与办学水平、就业质量等因素挂钩的联动机制,实行招生红黄牌管理办法,制定出台了《云南民族大学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联动管理办法(试行)》。2015年,云南民族大学哲学和物理学两个专业因连续两年黄牌警告,受到红牌停招一年的处理。

  此外,学校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考生的录取力度,逐步增加少数民族种类,逐年提高少数民族比例。2014年开始在新疆和西藏两个自治区招生,2015年录取新生中少数民族种类新增了俄罗斯族、鄂伦春族、柯尔克孜族3个民族,在校生中少数民族种类占比达到76.4%。

  “四个协同”育人机制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

  为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扎实开展,云南民族大学立足“民”字特色,优化“四个协同”育人机制,着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一是“校地协同”,订单式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学校先后与省内12个州(市)、县合作办学,培养熟悉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人才,目前学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已拥有11个民族12个语种方向。与省委政法委等六部门合作,建立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法律人才培养基地;与呈贡区法院共建 “卓越法律人才共建基地”并挂牌;与迪庆州人民政府合作,创办云南民族大学香格里拉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宏州政府、瑞丽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二是“校校协同”,学校积极与云南各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作,先后创办云南民族大学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丽江师专和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点,既有效的实现了区域间高校的优势互补,促进了地方高校的发展与提升,同时又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紧缺性人才,体现了学校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

  三是“校企协同”,学校与玉溪九龙教育集团合作,创办了云南民族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目前在校生5500人,2015年已毕业486人。通过与合作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文化的互动,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协调发展,实现了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四是“国际协同”,学校与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ICCR)联合共建云南民族大学瑜伽学院,成为印度在中国建立的首所瑜伽学院。该学院的成立,为云南民族大学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程设置和创业大赛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

  2014年起,云南民族大学就业创业课程覆盖了全校,面向各年级学生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基础》等通识课程群。面向全体毕业生开设了公务员、教师资格证等相关职业资格证培训课程;面向有明确创业意愿的毕业生提供了SYB、KAB创业培训;面向少数民族毕业生提供了普通话、英语口语、计算机操作等培训。2016年起就业指导将作为云南民族大学形势政策课的专题,覆盖到所有学生,进一步推动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化。

  作为就业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云南民族大学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大赛在提升学生就业创业技能等方面的作用。以模拟招聘大赛为平台,模拟真实化、考核全面化、环节专业化,加深学生对就业市场和自身的了解,提高学生求职应聘的技巧技能;以“创业之星”评选大赛为平台,培养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提升创业技能,为学校营造创业文化氛围,遴选优质创业项目,打造创业好能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模拟招聘大赛累计举办了七届,“创业之星”评选大赛举办了两届,项目扶持力度大幅提升,中期还将进行项目检查。环节流程不断优化,教育效能日益凸显。

  整合市场资源为毕业生建立多元化的就业渠道

  云南民族大学注重结合办学特色,积极整合市场资源,建立多元化的就业渠道。立足于综合性大学的定位,学校每年冬、春两季举行两场大型招聘会,上千用人单位进校园,提供上万个工作岗位,基本涵盖现有各类行业。

  立足于民族特色,每月月末举行民族学生专场、民族特色专业、特色行业专场等“民”字主题专场招聘会;每周周五举行小型招聘会,各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举办小型专场招聘会;立足于东南亚南亚语种“特色优势专业群”,积极开展与对口单位的合作,每年为相关单位输送人才;立足于区域特色,认真落实基层就业项目,引导毕业生返乡,去基层、艰苦地区就业;大力宣传毕业生应征入伍政策,激励大学生携笔从戎,报效祖国;积极开拓省外、国外市场,鼓励云南籍毕业生“走出去”就业。

  针对贫困生群体,云南民族大学以“奖、助、贷、勤、减”帮扶体系为主体,辅以重点推荐实习、就业等多种措施,对贫困生进行了全过程,多方位的帮扶;通过优先提供相关免费培训课程,切实减轻贫困生经济负担,有效提高毕业生求职应聘能力。

  加强创业基地规范化发展为学生创业搭建平台

  云南民族大学积极建设大学生校内外创业实训实践基地,校外主动加强与属地呈贡创业园的合作,建立了云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创业就业合作基地,2014年学校在该园区入驻了3家企业;校内依托优势专业和文化特色,建立了以民族特色工艺、农业、医药、生态旅游,网络技术、电磁信息技术为创业方向的创业实训基地,帮助学生建立完善创业项目。调用六间学生宿舍作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免费提供电脑、桌椅等办公用品,助推创业项目落地。

  目前,云南民族大学创业基地已成功孵化出一大批特色鲜明的创业项目,其中《小有农业特色农产品》等六个创业项目,分别斩获2015年首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一项,铜奖两项,优胜奖三项。2011级一名毕业生被评选为2015年云南省“创业之星”。2016年该校将依托已申报立项的“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众创空间”和“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项目经费,加快创业基地建设,实现各类创业基地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推动创业基地的规范化发展。

  新形势下注重内涵式发展着力培养民族人才

  一直以来,云南民族大学广泛开展以感恩母校、诚信道德、创新创业等为主题的毕业教育,引导毕业生荣校爱校,文明离校,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为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尽管2015年宏观就业形势面临多重压力,高校毕业生规模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但云南民族大学的就业创业工作仍取得新突破,在机制建设、协同育人、就业创业教育等方面亮点不断。

  面对新形势,云南民族大学一定会全力做好毕业生特别是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为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学校将注重内涵式发展,着力建设民族人才培养、民族文化传承、民族艺术研习和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咨询基地,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南亚,朝着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民族大学昂首迈进。

责任编辑:赵琳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