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新闻动态 >> 正文
“送智下乡,帮扶登门”——德州学院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4日 19:30:08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原标题:“送智下乡,帮扶登门”——德州学院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北方的11月,已是霜冻时节,但是夏津县雷集镇田间却是一派火热景象,一场别开生面的培训会在田间地头“开课”。德州学院戴忠民教授正讲解冬小麦管理技术。

这是德州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开展“送智下乡”活动现场。“学校自2018年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以来,全面启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确定了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工程,组织博士、教授登门帮扶困户脱贫,科技助推乡村振兴。”校党委书记车滨介绍说。

一个研究院带动一方科技致富

该校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以后,戴忠民教授成为研究院的一员,他主动请缨到夏津县雷集镇。当他来到这里才发现,农户种了这么多年的地,不懂播种技术,小麦产量低。由于担心出苗不好,用的麦种特别多,1亩地用种量达到40多斤。他意识到,最紧迫的任务是帮助农户了解小麦播种和苗后冬前管理技术。于是在田间地头,开始了他的“公开课”。

戴忠民是从事小麦栽培生理理论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的专家。从学校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以后,他觉得有了更广阔的平台。他和团队成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了解不同小麦地块的生长特点和存在问题,研究小麦生长发育规律,制定了相应的配套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手把手教农民使用。

为振兴乡村产业发展,德州学院振兴乡村研究院的专家教授们像戴忠民一样带着问题到乡村田间地头开展研究。他们先后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和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重点课题等40个项目的研究,培育发展乡村新能动。目前,已筛选出10余个适宜在德州地区推广的高产作物,带动了12个县上百万农民科技致富,得到了德州市委书记李猛同志的称赞。

一个博士带动一村脱贫

2017年3月,刘德稳离开王皮庄时,数百名父老乡亲天没亮就自发组成锣鼓队,敲锣打鼓挽留这位“卖瓜博士”。

刘德稳是乡村振兴研究院的骨干。他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来德州学院第二年就报名加入到精准扶贫的队伍。2014年12月,他所去的夏津县王皮庄村,耕地面积930亩,186户,680人,其中贫困户34户,贫困人口84人。

“村民主要靠传统种植,庭院饲养零散,而且人畜共处,生产和生活方式极其落后。”看到这种状况,刘德稳一下就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他一家一家走访贫困户,南下北上拜访专家,3个月调查研究终于绘成“发展特色种植业,帮助农户脱贫致富”的“路线图”。

有了“路线图”以后,刘博士就开始跑资金、打机井。不到半年,就在村西头流转的30亩地建起高标准钢结构果蔬大棚,然后动员全村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分红,参与种植特色水果和蔬菜。

早春时节,春寒料峭。在现代化的果蔬大棚里,培植的瓜苗就开始长蔓开花。为提高甜瓜的产量,刘博士经常跑回学校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夏天刚到,两种甜瓜就喜获丰收,羊角蜜和绿宝甜瓜亩产分别达6000和8000斤,老百姓脸上有了笑容。

但甜瓜卖不出去很快就会烂掉,刘博士便采用线上宣传线下销售等方式帮助农民朋友卖瓜。同时,设立德州学院羊角蜜甜瓜销售点,每周预定量达2000斤左右。这种“爱心甜瓜”还成功销售到德州百货大楼。整个夏天,他帮助销售甜瓜40000多斤,让农民创收12万元。因此,他获得了“卖瓜博士”的美名 。

“经过三年帮扶,村民年平均收入由不足3000元,增加到5000多元,全村34户84人全部脱贫摘帽,而且涌现出一大批科技致富能手。”截至目前,德州学院已有26位博士教授赴县乡,担任科技副县长、副镇长。有65名博士教授深入县乡企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一种机制点燃一团烈火

在农村长大的刘芬选择攻读农学,梦想是用最绿色的种植模式带动家乡人致富。2015年,刘芬博士毕业回到家乡德州学院,正赶上学校鼓励教师服务地方和乡村振兴一系列政策出台。

她所在的院系组建了乡村振兴服务队,她是主要成员之一。她的任务是“化肥减量、生产增效”项目推广。这个项目主要是在化肥减量30%的情况下,作物产量不降低,每亩节省成本40-50元,且肥料利用率显著提升。

但是,农民“大水大肥”的理念根深蒂固,得不到农户认可,刘芬团队只能一次次和他们沟通,承诺“如果减产我们赔付”, 推广工作才逐渐展开。经过一轮收成,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这个团队随后在10个县建立了推广示范点,开展试验50多个。这期间,刘芬总是早上四五点赶到试验点,晚上八九点才往回赶,特别是农忙季节,天天盯在试验田。

像刘芬这样把全部身心沉浸在乡村振兴上的博士,该校已经近百名。他们为乡村开展各类培训,把田间地头当成实验室。每到农忙季节,还帮着农民做宣传找推销。

博士教授深入田间地头搞技术研发推广,热情高涨,不断取得接地气的科研成果。这主要源于该校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教师福利、职称评聘都有倾斜的硬杠杠,目的是用机制点燃教师为民服务的热情。”校长赵胜村分析说。((张兴华 崔茜)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