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上善若水 以水育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文化课堂彰显职业精神特色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4日 09:30:02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原标题:上善若水 以水育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文化课堂彰显职业精神特色

水文化教育课堂内容体系建设

水,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中华民族“以水育人”教化民众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老子·道德经》,亦有孔子、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中华水文化育人的经典著述和传统文化教育流传千年。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之始,即确立“上善若水 学竞江河”之校训,致力于以水文化教育为特色,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坚定“以文化人”教学目标,构筑“以水育人”内容体系,以突出“三个对接”为特色创新方法路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精神、传统之水与时代之水、学校水文化教育与社会水文化推广有机衔接,彰显优秀水文化培育职业精神的时代价值。

坚定“以文化人”教学总体目标

水孕育了生命,河流揭开了人类文明史的序幕。古代文明通过洪水周期性泛滥和引水灌溉,形成最早的农业,以及与之适应的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并诞生了后来被称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倾向、民族精神、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等,使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统文化的载体。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水文化培育职业精神的价值挖掘,在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水文化中的水哲学思想、古代治水兴水的人水和谐智慧、现代治水形成的时代精神等水文化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奠定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思想基础。学校水文化育人课堂建设坚持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民族意识与世界眼光、情感认同与理性反思相统一的总目标,站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以人类文明发展和流域文化变迁为线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文化自信”与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反思”为背景,以“水”为核心,创新性开展水文化教育教学,立体展示中华传统水文化的博大精深,不论过去、现在或未来,都有永不褪色的价值。

构筑“以水育人”课堂内容体系

为促进大学生及社会大众树立人水和谐的观念,自觉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水文化,学校水文化育人课堂紧扣立德树人主题和课程思政主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新时代精神有机融合。一方面,水文化教育将传统课堂教学改造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文明在水之洲”等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依托超星泛雅课程平台、重庆市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水利部门“行水云课”平台等,同步建设高水平数字资源和立体化教材;另一方面,以职业精神的启蒙、体悟、践行为导向,构建了包括教学课堂、素质课堂、实践课堂等集知识传播、素质拓展、实践运用于一体的水文化育人大课堂。

(一)知识领悟——启蒙职业意识

学校水文化教学课堂,全面解读“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核心要旨;深入钻研诸子百家“以水育人”经典著述,系统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水哲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深刻内涵。依托覆盖全校的“文明在水之洲”公共必修课堂、校园水文化名片“上善大讲堂”、以水文化教育为特色的课程思政专业课堂,以“水”为核心,按照文化、文明的发生和发展,将中华民族“以水育人”的文化精髓、人水和谐理念等民族精神内涵,以及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相关研究、思考贯穿教学课堂始终,促进学生树立人水和谐理念,培养大学生“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水利精神,启蒙职业生涯意识。

(二)能力拓展——体验职业角色

学校水文化素质课堂全面落实国家水利部门《水文化建设纲要》,立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深度把握优秀传统水文化传承与人水和谐的现代化建设反思两大主体内容,通过校内水文化教育推广联盟、水文化创业公司、水文化艺术节、节水型校园,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川江号子非遗大师工作室、川江号子非遗体验馆等平台,将水孕育生命、水缔造文明、水构筑独特水民俗水思想,以及治水先驱、水利工程奇迹、人水和谐、新时代治水、水哲学育德等内容,将“人水和谐”“优秀传统水文化传承”“水文化育人”等理念,融入校园素质拓展体悟活动,包括走近非遗传承人、体验水文化历史符号、开发文创产品、开展水文化节系列活动、投身节水型校园建设等,体验职业角色,自觉提升学生奉献、敬业、合作、创新等职业素养。

(三)实践运用——践行职业精神

学校社会水文化实践课堂,一方面,以资源库、测评系统、在线平台、移动端为载体,变传统“教材”为“教材+学材”,将世界各流域文明精髓、中华水文化深厚积淀、新时代节水型社会建设等内容,按照普适性教育规律,面向社会大众,推广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和新形态立体化教材;另一方面,以全新的治水思想为指导,依托“河小青”工作站、“水立方”志愿服务团、水文化教育推广实践基地,自2012年始,联合重庆各区县水务部门、重庆著名水利博物馆、兄弟院校,分别开展沿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水系15区县的水文化普查,以及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幸福河湖建设、暑期三下乡“寻美巴渝水文化 唱响成渝经济圈”水文化实践等系列社会服务活动,以涵养人心,凝聚共识,发掘、保护与传承水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人文底蕴、科学素养,践行新时代职业精神。

创新职业精神塑造方法路径

水塑造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生存条件、社会体系,水具有撬动社会、政治、经济的强大力量,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关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水文化育人课堂彻底摒弃以往学校“就文化论文化、就历史论历史”的传统做法,积极践行校训精神,坚持“以文化人 以水育人”教育理念,通过对接行业需求、对接高职教育规律、对接职业素质养成,凸显多学科交叉、课程思政主线、资源立体配置,做到文化认同与理性反思相辅相成,新时代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互融互通,理性塑造大学生职业精神。

(一)对接行业需求,挖掘职业精神培育价值

依据水利部门《水文化建设纲要》,以人类文明发展和流域文化变迁为线索,吸纳包括历史学、哲学、地质地理学、资源环境学、生物学、工程学以及交叉学科等多学科成果,通过河流的故事,触摸历史、族群;通过有重点地整理与发掘水文化现象和符号,将自然、社会、科技及流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纳入水文化遗产教育及人水和谐的现代化建设反思,诠释优秀传统水文化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培养学生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

(二)对接高职教育规律,突出水文化资源职业性

水文化课程教学高度重视资源库建设,合理分配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源量和资源形式,变传统“教材”为“教材+学材”,以资源库、测评系统、在线平台、移动端为依托,按照普适性教育的特点,通过文字、图例与慕课、数字资源相结合,立体展示。生命和生活自水边起源,文化、文明自水边发生、发展,大地上的水系与人类的生命谱系和文化谱系息息相通、一一对应。通过课程教育资源与行业共建共享,惠及行业职工、社会公民,助教助学助发展,全面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追求。

(三)对接职业素质养成,强化水文化育人实效

尊重学习者关于爱国奉献、敬业守信、协作创新等职业精神养成需求,水文化教学课堂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全过程评价,有区别地选择重点、难点和知识能力拓展,激发学习兴趣和愿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及延伸性学习。同时,校园水文化素质拓展课堂、社会水文化实践课堂,不断补充优化教育平台,挖掘富有地域性、时代性、实践性的水文化教育资源,有效发挥能力拓展和实践运用在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方面的多重功能,强化水文化育人实效。

彰显新时代优秀传统水文化教育成效

中华优秀传统水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生发展和文明的不间断,蕴含中华民族数千年形成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民族精神,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引领作用。学校水文化教育紧扣立德树人主题,在形成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反思等方面,有效推动大学生职业精神理性塑造。

(一)教学课堂社会推广效应显著

学校水文化教学课堂建设,站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通过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数字资源与文字资源一体化、一课堂与二课堂互融互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普适性教育同向同行,创新了水文化教育教学的时空概念、内容体系、服务受众、辐射带动作用等。2017年,学校水文化教育在线课程“水文化导论”在超星泛雅教学平台点击量已达到230多万人次。2018年,课程荣获重庆市“月度在线名课”称号;2019年,正式获重庆市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已有近百所大学的2.6万多名学生选课;2020年,获水利部门所属“行水云课”平台在线精品课程认定。同时,课程建设经验成功入选重庆市2019年度高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示范案例,入选中国职业教育学会2020中华传统美德典型案例。

(二)素质课堂、实践课堂教学成果丰硕

学校坚持不懈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水文化挖掘整理、教育推广和社会服务。此项目是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巴渝特色水文化遗产整理研究”(项目编号:2015YBGL116)。2018年,重庆水电职院与永川区团委建立共建“河小青”工作站,开展以水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分获多家权威媒体报道。2019年,“‘水立方’守护绿水志愿服务行动”项目,获全国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铜奖;参加“我心中的新时代水利精神”征文活动,荣获水利部门一等奖。2020年,学生团队主持申报的“上善若水 学竞江河”水文化艺术节项目、“河小青”守护绿水专题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均获得重庆市高校“一校一品”优秀团学工作品牌立项。

(蒋 涛 秦素粉)(蒋涛 秦素粉)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