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高校热点 >> 正文
高校与城市协同互动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3日 11:15: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原标题:高校与城市协同互动大有可为

近日,首届中国城市与高校发展论坛在长沙成功举办,围绕城市与高校共生、共兴、共荣,各界专家学者展开了深入讨论。在以知识、人才和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被视作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成为代表城市发展形象的“新地标”“新名片”和“新标杆”。由此,同为推进现代化的两个重要引擎,城市与高校两者的互动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不断走向深入、相得益彰:一方面,高校逐步超越“象牙塔”隐喻,深度参与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成为其重要驱动力、支撑力和服务力;另一方面,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实现又离不开城市的支持和推动,繁荣发展的城市为高校提供了基础设施、物质条件、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等。

但是,当前城市与高校的互动发展离共生共荣依然有些许差距,一些障碍与阻碍亟待破解。从人才汇聚与培养、科技创新与知识生产、文化建设与引领等多层面增强城市与高校的协同互动是实现两者共生共荣的关键路径。

人才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首要驱动力,也是建设一流大学的第一资源。因此,引进与汇聚人才是城市与高校的共同目标。一流高校对高层次人才始终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例如,近年来国内许多新兴大学引进了一大批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名的学者,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和院士。因此,高校应利用其对人才的吸引力这一优势,发挥汇聚优秀人才的蓄水池与聚宝盆的功能,进而成为城市吸引人才的重要管道。在筑巢引凤的同时,城市也要从产业转型提升、平台建设、社会文化氛围等层面创造条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人才才能的发挥提供用武之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与舞台。

培育人才是高校的第一使命,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仰赖各行各业、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输入。在协同育人层面,高校与各个行业、产业、企业之间的联系仍不紧密、信息传输还不通畅、协同合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城市与高校应建立协同育人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统筹协调行业、产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不同类型层次高校的招生选拔、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过程,促进产业与教育的双向融合互通,建立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有效衔接,实现人才需求侧与供给侧之间的高度匹配。

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特征在于对科学真理与知识的孜孜追求,而这也与创新型城市对科技创新、技术发明和应用的重视相呼应。美国硅谷和我国中关村等例子已清楚地表明,高校富有创造性的研究活动为产业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城市与大学应互动协同,推动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并增强“大学—产业—政府”三大科研创新主体的协同交互,打破彼此的组织边界与知识藩篱,构建紧密联结的创新三螺旋的发展模式,为需求、资源、工具、过程、结果、应用等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创造平台和条件,以形成良好的科研创新机制。

文化根植于城市的内核,也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核心资源和独特优势。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往往对高校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成为高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底蕴。在繁荣兴盛城市文化层面,高校与城市的协同互动同样大有可为。城市应重视高校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作用,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使高校成为孕育优秀文化的土壤。同时,高校应积极参与城市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主动总结、研究、传播、传承独特的城市文化,并引领城市文化发展创新的浪潮,成为塑造城市文化品格的重要力量。(作者 王晓芳 系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责任编辑:王胤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