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新闻动态 >> 正文
还愁学校美育没抓手?这所学校找到了一座挖不尽的美育资源矿! | 关注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8日 13:50:12  来源: 人民教育

原标题:还愁学校美育没抓手?这所学校找到了一座挖不尽的美育资源矿! | 关注

民小编说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首次明确了美育中考的方向,引起广泛关注。如何为美育工作找到抓手,做到实处,拓展美育课程领域,成为许多教育者反复思考的问题。

篆刻“圆朱文”、唱响《打金枝》、学习“伞秧歌”、认识“夔龙纹”……这些本土生长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都成了山西省太原市实验小学的美育资源。从文化入手,他们在不断探索中,让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润物细无声地提升着孩子们的文化自信。今天我们分享这篇文章,希望他们的做法能给您以启发。

美育可以启迪智慧、激发探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中华美育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含深厚的自然、艺术、人文底蕴,体现了中华审美与艺术传统的精神特质,是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的根本。

多年来,山西省太原市实验小学致力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气度、神韵”与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培育相结合,构建了“文化理解”“艺术鉴赏”和“创意表达”三类美育校本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构建和实施来引导师生向真向善向美,涵养师生心灵,为人生幸福奠基。

01

“文化理解”课程:培植中华文化之根

为了更好地帮助小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学校可开发的资源以及教师的兴趣和特长,学校对传统文化的“领域”进行了甄选,在坚持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研发了“书篆文化”“尚武文化”“经典文化”“民俗文化”四大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对书法、语文、体育等国家课程进行了校本化的强化和补充。

1.书篆文化

“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是我们坚守的基点。书法课上,学生在学书法、练篆刻的过程中感受汉字点画美、造型美、意境美,体会中华书法、篆刻艺术的博大精深,潜移默化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例如,在《徽派篆刻家——邓石如》一课上,教师先介绍邓石如的生平,让学生了解邓石如在篆书和隶书方面取得的成就,带学生赏析其代表性篆刻作品,让学生感知“圆朱文”印章静雅秀逸、工致隽美的艺术风格。之后,选择“一日之迹”印章让学生临摹学习,书写印稿,理解章法的“分朱布白”。最后,学生用橡皮雕刻、制作印章,在动手的同时体会徽派印风的圆浑厚重、高古苍茫之感。

2.尚武文化

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但能强身健体,还孕育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学校体育补充和强化了武术内容:

低年段学习抱拳礼,让学生懂得抱拳礼的含义,感知“尚武崇德”的武术精神;

中年段学习五步拳,让学生体验武术套路中精气神的表现力,以及各种动作的节奏感与神韵,知晓攻防含义,培养学生的顽强毅力及团队合作意识;

高年段学习长拳一段,让学生深刻理解套路中的攻防含义,并自编武术操,开展多种与武术有关的兴趣活动。

学生不仅通过武术动作训练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了解了中华武术的历史、中华武术精神的代表人物,让学生逐渐明白中华武术是对人的身与心的全面塑造。

3. 经典文化

经典名篇语言优美,意境深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经典名篇我爱读》,节选《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孟子》以及《道德经》中的名句,利用晨诵和午读时间,分学段制定目标引导全体学生吟诵经典,在诵读熟背中感受文言精华。

我们还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年级开展“主题阅读”活动,通过“走进中国神话故事”“走进中国寓言故事”“走进中国传统节日古诗词”等主题,引领学生阅读名著、浸润书香。每年的“校园语言文化节”,全校师生、家长参与其中,通过撰写读书报告、展演历史剧目、评选故事大王、争当积累明星等活动展示一年的收获。丰富多彩的活动点燃了孩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使他们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在人格上得到熏陶。

4.民俗文化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节日民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结合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学校以重文化、重体验、重情感、重传承为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例如在传统节日,让学生学习制作汤圆、粽子、月饼等传统美食;设计“走进传统上元节”“探索寒食节的秘密”“重阳习俗知多少”等节日小报。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知道不同传统节日的民俗,接触民俗艺术,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通过“文化理解”课程的开展,小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初步认识、感受中华文化之美,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积极传承中华文化,能够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努力达成“培植中华文化之根,实现文化理解,建立文化自信”的目标。

02

“中华艺术鉴赏”课程:体验中华文化之美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学校研发了丰富多彩的“中华艺术鉴赏”课程(表1),引导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习中华文化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学会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让学生在切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美的同时,提升其鉴赏美的能力,培养高尚的欣赏趣味和人格。

1.民乐赏习

学校开发《经典音乐我爱听》校本教材,介绍多种民族乐器的特点和代表曲目,音乐课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欣赏教学。

学校还通过“走近民歌”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赏析各地民歌、学唱山西民歌。我们将传统乐器葫芦丝定为全校学生都要掌握的一种乐器,并以学习葫芦丝为媒介,将适合孩子特点、易于吹奏的《金孔雀轻轻跳》等民乐曲目带进课堂。学校还组建了“彤霞村12号乐团”,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走上各种舞台表演,让他们不仅在音乐课上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还在表演中开阔音乐视野,提升鉴赏能力,在传承地方民歌、民乐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

2.戏曲品鉴

学校开设戏曲品鉴课程,引导学生欣赏各戏曲流派之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演才能。

例如,我们利用晋剧《打金枝》欣赏课引导学生了解晋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了解晋剧的唱腔特色以及行当分类,了解晋剧表演的主要伴奏乐器和乐队编制。

教师介绍《打金枝》的剧情典故、主要人物以及表演特点后,孩子随教师学习《打金枝》的经典念白,并尝试分组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晋剧,进而让学生喜欢上晋剧,弘扬和发展中华戏曲文化。

3.国画赏鉴

对于小学生来说,国画是一种难以理解的艺术形式。为让学生逐步学会鉴赏国画作品,学校开设国画鉴赏课,通过对国画的历史、分类、技法、名作等的学习和欣赏,让学生感知国画“重人品,博修养”的文化内涵。

例如,高年段《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一课,教师设计了五项重点活动:

“品人生”,带领学生观看视频,了解齐白石生平及其作品表现题材的多样性和艺术特点,充分感受画家的人格魅力;

“赏佳作”,欣赏齐白石作品“荷花蜻蜓”,通过把生活中的荷花与齐白石画的荷花进行对比,学生深入欣赏、体会作品的章法构图,了解其兼工带写的表现手法及用色特点,通过分析画面内容,充分体会中国画构图中的留白;

“品意蕴”,欣赏“蛙声十里出山泉”,感受齐白石是怎样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的;

“谈感受”,学生运用美术语言,把自己对齐白石的认识及对作品的感受写下来,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中国画的美学意蕴。

4.古建欣赏

在中国建筑史上,山西以其现存古建筑数量之多、历史之久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利用山西博物院土木华章展厅,学校开发了《有趣的屋顶》等校本课程。从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出发,从台基到屋顶,从斗拱到纹饰,从面阔间数到蹲兽等,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古建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古典建筑的深厚情感。

03

“创意表达”课程:传承中华文化之力

为触动学生心灵,使其思想深刻而灵动,学校创设了“创意表达”课程,以动手实践创作活动为主体,分为“山西非遗”子课程(表2)和“实践基地”子课程。通

过实践促进知情意行相互转换,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将中华文化之美进一步内化,激发其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表达和创意的兴趣,使其逐渐生成和创造美,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

1.山西非遗

结合地域非遗文化特点,学校开发了“艺术剪纸”“创想面塑”“欢腾秧歌”三种创意表达课程。学生在学习这些传统技艺的同时充分领略传统文化之美,并以“创作表达”为重点,发挥想象、动手实践,创作出自己心中理想的作品,真正将美育内化、升华。

例如,“欢腾秧歌”课程,我们聘请85岁高龄的“蒲州伞秧歌”第二代传承人胡曼亲临指导。学生在体验课上聆听老人讲授“蒲州伞秧歌”的渊源、发展、演变过程,而且胡曼老人亲自为学生做示范,教学生学习秧歌的十字步走法和“花伞”的基本制作方法,指导学生设计和制作“花伞”。

2.实践基地

学校充分利用周边的山西博物院、太原市图书馆等校外资源,开辟多种社会实践基地。其中,与山西博物院联合开发“走进省博”的博物馆系列课程(表3),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年段设计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

在山西博物院,学生通过讨论青铜器的纹饰及造型之美,对中国古代礼制文化有了清晰的认识;通过专题展览设计与剧目排练,培养了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兴趣和能力。

例如,《青铜花纹》的学习,我们设计了四项重点活动:

“赏一赏”,欣赏博物院“晋商踪迹”展厅的展品——龙形觥、兽形觥、饕餮纹铜鼎、饕餮纹铜罍、兽面纹龙首提梁卣、饕餮纹圆鼎、鸮卣,了解这几件藏品的相关历史、工艺特点;

“学一学”,认识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及兽面纹、云雷纹、夔龙纹的特点,装饰在青铜器的什么位置;

“看一看”,带领学生到博物院参观,仔细观察青铜器上的纹样特征;

“画一画”,将自己手中青铜器图样上的纹样补充完整。

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美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独特的功能,“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育让学生“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其意义最终归结为一点,就是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精神、品格、胸襟、学养等方面的营养,引导学生有积极向上的、美的精神追求。 (史凤山 杨雨)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