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教育时评 >> 正文
亲子联手,写好绿色文明生活格律诗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30日 11:25:00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原标题:亲子联手,写好绿色文明生活格律诗

目前,疫情正在改变世界与我们的生活,同时也非常态地抛给我们看问题的百年视角。我们看到积极控制疫情的同时,自上而下在推动分餐和公筷的习惯形成。这让人想起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分餐和公筷也曾被大力提倡、风行一时,但是非典过后不久,新风便荡然无存。然而,与公众中的昙花一现大为不同的是,一些医生家庭在非典之前就已在家中严格实施分餐与公筷制。

文明习惯在公众中蔚然成风,是由无数承载文明习惯的个体集纳而成。这既有一个由寡而众的过程,也存在一些先知先觉的先行者和先行家庭。笔者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有些城市居民早在两三年前就已自觉自愿地将垃圾分成生活垃圾、可回收和有害垃圾,并颇费周折地将电池等有害垃圾送到少数收集地点。深入分析这些案例,发现这些绿色健康文明习惯的养成机理,至少包括三个因素:

对文明习惯的必要性深刻全面的认同。对于那些科班出身的西医来说,因为在有关课程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害细菌现象理解得鞭辟入里。所以,公筷的使用和分餐的施行,是发自内心的主动之为,而非被动之举。

对自律意识在道德和价值认同层面的深刻认同。所有人类行为习惯,都与自身的价值认同有直接关系。一个自觉讲究个人卫生的人,会把是否拥有卫生习惯与是否拥有良好修养甚至完善人格联系起来。一个人在小区设施不齐备的情境下克服困难进行垃圾分类,是因其将保护环境作为人生价值追求的有机部分。所以,相当稳固和基本不变的绿色文明生活习惯,最终要与内心深处的价值认同深深契合才能熔铸成型,才不会在外部压力增加或者外在价值减少时随风而去。

新的绿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需要从刻意为之到娴熟自如的习得过程。俗语说,习惯成自然。其实,一个好的习惯是从不自然到自然的旅程。这个旅程如果不能走完,再美好的理念也会停留在表层。那些习惯于分餐和公筷的家庭,也都走过一个这样的过程,特别是教育孩子形成习惯都要在教导、示范和纠正的教育过程中付出一定的时间、爱心与心血。

普及绿色文明生活方式,从提倡、引导、推进到真正成为广大公众近乎下意识的自觉行为,必须抓住“娃娃”这个群体。

过好知识关。对于绿色文明生活方式的相关知识,不能满足于泛泛了解。普通家长虽不能像医生那样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却可以在相关科普平台上寻找有品质的专业内容,与孩子一起共同学习。以八旬院士钟南山和快人快语的张文宏医生为代表,不少科研和卫生界专业人士都在通过撰写图书、拍摄视频、接受访谈、写网络文章等形式,进行有意识的科普。家长用好这些资料,再找些多样而鲜活的网络资源,结合不同年龄孩子的兴奋点、兴趣点,能够让全家不仅了解绿色文明生活方式的知识与概念,更能够在心理感觉和生理体验上,体会到文明与不文明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效果。

过好价值关。真正建立起以绿色生活方式为美、为荣的价值认同,全家形成喜爱、追求绿色文明生活方式的氛围。17年前的抗击非典之战,绝大多数中国人仅仅为避免疫病传染而接受分餐与公筷的“权宜之计”,并没有觉得它是优雅与文明的生活形式,更不以为它意味着更好的生活品质。疫情一过,觉得有点“装”,就弃之如弊履了。吸取昔日的教训,今天的家长,应理直气壮、直截了当地强调,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人内在气质的提升,是人性之美的当代表现之一。

过好操作关。对于每一项孩子不熟悉的绿色文明生活习惯,要亲子一起反复操练,直至熟能生巧和成为自然反应。有一句格言说,爱就是持久的忍耐。教育也需要付出忍耐的力量,家庭教育更是如此。如果不能度过耐心操练这一关,再好的文明习惯也不会在生活中扎根。真正善于教孩子养成好习惯的父母,大多精心设计吸引孩子的办法。五岁以下的孩子,可能因为新鲜有趣就跟着父母一起做起来,对于六岁以上的孩子,父母教得越正式、越职业化,就越能让孩子进入学习情境中。可以像课堂上的老师那样,先自己做得漂亮利落,然后做给孩子看,让他一步步地学。

通过家庭教育,亲子共同养成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有点像书写格律待,像学习音乐与舞蹈,开始会觉得麻烦和束缚手脚,熟练掌握和自由运用后就能够体会到格律之美、舞蹈之美、音乐之美,实现个人、社区和民族、国家文明修养程度的提升。(作者 鹿永建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钱红林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

 

 

责任编辑:王胤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