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乐学 >> 正文
上海牵手云南澜沧学前教育:用爱心助人自助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23日 15:15:25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志愿者正在和孩子们互动

  上海援滇力量中有一支社工组织,他们来到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深山村寨,一面教授少数民族学龄前儿童学讲普通话,一面用心培养当地大孩子为志愿者,以生命影响生命,助人自助,培养少数民族儿童汉语表达能力,为其适应未来义务教育学习生活,进而走出大山村寨,接触更广阔的世界、探索更多的发展可能提供陪伴式的支持服务。

  记者亲历“呀咪呀吧”成长课堂开课

  “小朋友们,小朋友们,快快来,快快来,我们一起上课,我们一起上课,快快来,快快来……”

  4月13日,东回镇阿永村委会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再次响起了欢快的歌声,20余个孩童及部分家长围着社工们站成一圈,大家齐唱欢迎歌,这是“呀咪呀吧”成长课堂约定的上课铃声。

  之后,社工带领小朋友们一起合唱数字歌和动物歌,回顾了前一节课中教授的“眼耳嘴鼻”等五官后,开始教授新的课程——“红黄蓝绿”。红色的花朵、黄色的向日葵、蓝色的小鸟、绿色的大树,社工在黑板上贴上4个大字卡片,配上相应的手工图画,并根据学龄前儿童的特点,利用指偶、叠叠乐、折纸花、珠子等教具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四五种教学方式来强化小朋友们的记忆。

  课堂上最引人注目的还有5个大孩子志愿者,他们穿着嫩绿色的马甲衣,穿梭于小朋友之间,稍显腼腆却又认真地配合着社工教学。每当社工举起手中的颜色卡片,他们就会在下面给小朋友们手腕系上代表颜色的折纸花,一边用拉祜话解说,一边和小朋友们一起用普通话大声跟读。因为课程的欢快、有趣,吸引了陪同孩子来的家长和稍大一些孩子的兴致,社工鼓励他们一起加入到教学中来,共同陪伴小朋友们学习、游戏。

  “这是我们第六次来大阿永村开展普通话学前教育工作。”上海市阳光善行公益事务中心“牵手计划”项目小组负责人秦天栋告诉记者,他们每个月都会来澜沧一次,一次呆一个礼拜,主要是去到村寨带着小朋友一起上课,到乡、镇中心学校开展志愿者教学培训。“我们现在还在做一些前期的工作,要把课件开发出来,我们有儿歌要改,有些课程要做调整。”秦天栋说。

“呀咪呀吧”成长课堂上,志愿者正在教授新课程

  过半少数民族孩子普通话教育有缺失

  据悉,阳光善行2018年11月初来澜沧的时候,上海援滇干部、挂任澜沧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的阮俊曾专门找秦天栋他们商量,他表示,澜沧县目前各项建设支持很多,但是在教育方面,3-6岁孩子的普通话教育有一个缺失,希望他们能在这方面做些工作。

  阮俊负责主抓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上海对口帮扶工作,他的一番话,让阳光善行“牵手计划”项目小组有了方向。秦天栋一行3人开始对澜沧县的乡镇中心小学、中学进行了走访,还深入边境大山的村组去了解情况。

  他们发现汉族和乡镇附近的孩子,入学的时候语言关是没问题的,但是边远村寨的少数民族,特别是拉祜族等直过民族的孩子,大多都听不懂普通话,要真正完全听懂普通话,起码要到四年级。“无形中,这些孩子起步阶段天生就要慢于其他孩子,这就会使得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丧失对学习的信心,今后的发展自然也就受到了影响。”秦天栋十分感慨地说。

  阮俊告诉记者,澜沧县3-6岁的学龄前儿童有8000多名,而当前的学前教育只能覆盖4000人。

  “我们还有4400多名生活在边境大山的少数民族儿童,他们在进入小学后都还听不懂普通话,这不但给义务教育增加了困难,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也十分不利。”阮俊介绍,阳光善行是一个专门关注儿童及青少年群体的公益组织,2018年被评为5A级社会组织,是上海十佳优秀社会组织之一。“这样一家有经验、有声誉又有一定实力的社会组织来到澜沧,我希望他们介入到这些学前教育未能覆盖的少数民族孩子中,去做一些普通话教育推广的试点性工作。”

  阮俊显然对这些充满青春激情和爱心的社会工作者十分喜爱和期待,“云南目前还没有一家成熟的社会组织,我希望阳光善行进入后,能在当地孵化一家社会组织,培育发掘一批当地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助推社工服务机构的发展,使得社会工作能长期且持续进行下去。”

“呀咪呀吧”成长课堂上,志愿者正在教授新课程

  “呀咪呀吧”助学计划应运而生

  通过一番调查了解,阳光善行“牵手计划”项目小组发现,越是距离乡镇中心和县城远的,群众支持的热情度越高,对项目的需求和迫切感越强。由此,“呀咪呀吧”助学计划应运而生。“呀咪呀吧”,拉祜语为小男孩小女孩的意思。“呀咪呀吧”助学计划也被纳入了上海援滇力量对口帮扶澜沧县的一个项目。

  “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觉得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当地寻找办法,当地的问题当地解决,外人只能提供一些技术性支持。”秦天栋跟记者谈起“呀咪呀吧”助学计划的构想和实施时,充满了感慨,“我们从上海来一次,时间成本很高,还不说钱的事情了。如果当地没有内生力量生成的话,要完全靠外来力量去做,那是不现实的。”

  据介绍,项目小组当时曾和县里面教育部门的领导做了一番沟通和讨论,提出了一个假设: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年龄大的一些孩子,比如高年级的小学生、低年级的中学生集中起来做培训,让他们周末放假回家的时候去做普通话交流活动,这就解决了人的问题。“因为我们的人手是有限的,而他们则是每个村寨都有的。”秦天栋说,领导觉得难度很大,这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孩子的学业压力很大,他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完成;二是山里的孩子回到家后都要干农活;三是拉祜族孩子一般比较腼腆,他们不善于在人前去表达。

  项目小组并没有轻易放弃这个构想,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项目小组一行再次深入村寨和乡镇学校,去了解大孩子们会不会愿意挤出些时间来做这件事情。

  “结果是令人振奋的,他们说很愿意,特别是有一个孩子的话,让我们很感动,因为她是有感而发的。她这样跟我们说:‘我肯定会愿意来,因为我不想我的小侄子跟我一样,8岁了还不会说汉语,听不懂老师讲的课。’”秦天栋说起当时的情景,还显得非常动情,孩子朴实的话语感动了他们,而这种感动正是推着他们一直往前走的力量源泉。

社工组织旗帜

  利用当地力量去解决当地问题

  在阿永村的“呀咪呀吧”成长课堂上,记者还真见到了秦天栋口中所提的这个孩子。她叫李红妹,13岁,身材娇小,神态腼腆,她说,她在东回镇中心学校读初一,姐姐李娜袜和4岁的小侄子都一起参加了“呀咪呀吧”成长课堂的学习。

  记者发现,无论是课堂上的辅助表现,还是课后社工组织志愿者进行培训,李红妹比起其他志愿者都要稍显生涩,但记者看得出来她很努力很努力,在志愿者们分成小组独立为小朋友们上一堂简单的汉语课这一环节,她显得很紧张、拘束,幸好有社工站在她旁边,鼓励她,陪伴她度过几次关键的节点,她最终完成了课程内容的全部呈现。“她已经进步很快了,刚来的时候连跟我们单独沟通都会很害羞,更不要说主动去表达了,现在我们家访的时候,她还经常给我们当翻译呢。”社工王思嘉看出了记者眼中的疑问,就主动做了解释。而同样在镇中学读初一的13岁志愿者张克艳也说,跟社工们交流多了,感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有着极大地提高。

  每个人都有自我改变的能力,而改变就在当下,就在点滴之间。

  “报名参加志愿者,这本身就代表了他们的一种成长。而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一系列的实践,对这些‘小老师’未来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秦天栋跟记者诉说着这些志愿者最近几个月发生的变化。志愿者已经会主动跟他们一起清扫卫生、主动搬挪桌椅,在上课时会努力遵守约定一丝不苟配合社工完成授课等等,任何一点一滴的成长和变化,都会让社工们欣喜不已,“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他们在成长、在学习。”秦天栋笑呵呵地说。

  上课过程中志愿者为社工翻译,并作为辅助老师,确保课程井然有序地开展。而作为今后推广普通话项目运作的中坚力量,让志愿者参与到上课中,直观认识上课的内容和方式,是让他们成长,学会独立上课最有效的方法。

志愿者正在和孩子们互动

  培养志愿者反哺家乡意识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志”是志气与勇气,“智”是智慧与技能,脱贫不仅是消除贫困的表象,更需要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因此必须“志智双扶”。

  “我们与小朋友构建的是一种大哥哥、大姐姐或者伙伴性的关系,是要陪伴你成长,而不是教导你成长。我们要潜移默化去改变他们,比如打扫卫生、捡垃圾、洗手等这些行为习惯,是带动性的,不在于他们掌握多少单词量,而是带动他们去学习这样的语言环境,学习怎么去跟老师沟通、去跟其他人交流,现在他们已经养成了每天都洗手、刷牙的良好卫生习惯。”

  对于志愿者的使用、培养和管理,秦天栋显然也有着非常成熟的思考:“山村孩子的家庭很多都不是特别富裕,怎么样去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呢?我们借鉴了上海一些好的方法,推行一种叫‘中学生实践基地’的概念,准备将来在村寨设一些实践基地,这些基地接受在校大孩子来做公益服务,我们帮他们做管理、做积分,等到一个学期结束,我们可以评优,根据他们的工作表现情况,我们可以帮他申请奖学金。这样的话,就不是你家庭困难我给你钱,而是你提供公益服务后获得的一个报酬。这样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它延伸的意义在于,我们想培养这些孩子反哺他们家乡和村寨的意识,未来这些孩子成长好了,他会有一个意识,我要回报我的家乡,这才是一个良性、长项的滚动机制。”秦天栋不无自豪地说,“或许我们改变的只是一个人,但也有可能是在改变一个群体。”

  据了解,项目小组对每一个孩子和志愿者都实行建档管理,目前已为两个试点村寨——云山村和阿永村共48位学龄前儿童建立了一人一档,便于今后对这些儿童的发展进行持续跟踪、介入模式的选择、项目的效果评估及未来更多的扶贫资源链接等。秦天栋很自信地笑着说:“未来过过三五年,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些孩子的成长情况了。可以和过去做一个比对,看看他们考到县中的有多少,升学成绩提升了多少;比如他们以前入学后要到四年级才能掌握普通话,现在一年级、二年级就掌握了,大大提升了他们适应学习的能力,这就是项目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此外,项目小组也为云山村及阿永村12位初中志愿者建档立案,为日后他们的成长提供依据。

“呀咪呀吧”成长课堂上,志愿者正在教授新课程

  成立社工机构助推当地社会工作持续发展

  “我们不可能长期待在这里,因此我们必须在当地培育一家社会组织。”秦天栋有些无奈地说,在澜沧当地,社会工作仍属于新鲜事物,还没有一家纯粹的做公益服务的社会组织,所以阳光善行在确定了要介入的项目后,就积极着手“牵手计划”的人才招聘培育、社工机构建立筹备等相关工作。今年1月,在澜沧县民政局、团县委的大力支持下,共收到了11份线上求职简历,经过初步选拔,项目小组与其中的7人进行了线下面试,最终通过重重考核,有2人成功入选。

  22岁的拉祜族女孩李梦爽正是2人之一。李梦爽出生于澜沧县木嘎乡,2014年大专毕业后进了澜沧县图书馆工作,至今已经5年。“图书馆的工作太清闲了,我就想趁着年轻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李梦爽告诉记者,她因父亲和姐姐在木嘎当老师,经常负责跟上海对接捐助本地贫困学生继续完成学业的事宜,对家乡的贫困和落后感触很深,“我就想用自己的努力来为家乡做点什么,现在有这么一个机会能帮助到别人,而且做得更大,我特别喜欢社会工作这个新职业。”

  对于李梦爽这段时间跟随项目小组进入村寨,参与到成长课堂和志愿者培训中的实地表现,有着16年公益从业经历的秦天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认可:“社会工作是生命影响生命,追求的是能力的成长,助人自助,这要我们投入很多心力,是需要付出爱心的,梦爽表现得很好,她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心,有帮助家乡老百姓走出贫困的强烈愿望,这就是做一个好社工的基础。”

  4月14日,阳光善行在澜沧县教育局的支持下发起成立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蜻蜓社区公益事务中心,当天在县教育局会议室召开了第一届第一次理事会,理事会成员来自教育、文体、公益等社会各个领域。“这个组织将来就是承接‘呀咪呀吧’助学计划执行的,我们会做长期的督导,会从上海拿资源来投入到这个项目的运行和执行中。”秦天栋说,“我们做的是试点性工作,不可能说就靠一家社会组织将来把全县都覆盖,这是做不到的,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在于从政策层面倡导政府去关注或做出改变,未来如果这个项目效果是明显的,那么它将会影响政府推动这个事情。未来我们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执行我们这个项目的人全是当地的中学生。”

  他们,让澜沧大山深处的拉祜族孩子展翅欲飞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其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助人自助”。因此它对人才的挑选确实比较特殊。正如社工师王思嘉所说:“社工这个职业,首先你要比较喜欢它,认同它的价值观,比如尊重、关爱、无条件付出等。这样你才会把这个工作做得好、做得久。”王思嘉是典型的上海姑娘,她上海外国语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希腊读大学,后又在德国、美国读研究生,所学的正是社会工作专业。据她介绍,国外的社工机构发展得比较成熟,又很重视实践,自己留学期间,基本上每周都是两天学习、三天工作,主要是做一些帮助中国人的服务,“回到中国就想做一些倡导,阳光善行是我在国内的第一份工作,我很喜欢。”

  另外一个广东姑娘郑妙,今年24岁,她去年华大政法大学毕业后直接就加入了阳光善行,她学的也是社工专业。“高考的时候我填报的志愿本来是法学专业,结果在录取时却被调剂到了社工专业,我性格内向,一直不善于与人沟通,但在学习和实习期间却受到了很大影响,彻底改变了我的价值观。”郑妙说,她实习时做的是临终关怀,这给她的触动非常深,让她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有了进一步的认同。“这份工作,你如果不喜欢就做不长久。”

  是啊!据秦天栋介绍,社工的工资并不高,只是处于一个中间水平,如果不是对社工价值观的认同,这些来自大城市、受过良好教育又长得白白净净的姑娘们在上海随便找一份工作,都要比现在的收入高很多,更不可能经常奔波于澜沧的大山村寨,跟不会听说汉语的拉祜族孩子用爱心沟通;更不会在炎炎烈日下走村串户、爬山下坎做家访,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及时反馈孩子的进步。

  老百姓的一个点头微笑,水龙头下用水时的一个简单礼让,孩子们买来送给他们的一颗糖果……一个小小的行为,都能让社工们忘记了疲累和辛苦,反复跟记者说起他们的感动。

  这就是社工,一群最美丽的人。城市有了他们的身影,人与人之间就充满了关爱;大山深处有了他们,更多的少数民族孩子就有了展翅高飞的梦想。

  云南网记者 郭丽 通讯员 何永富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王胤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