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乐学 >> 正文
“校内减负校外补”的尴尬怎么破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0日 11:30:12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
分享至:

  原标题:“校内减负校外补”的尴尬怎么破

  近年来,在教育部门的严格管控下,学生在学校的负担确实减轻了。但同时,这些课业负担由校内转向校外,绝大多数中小学生面临着“校内+校外”两轮学习、重复性学习问题。

  在“学历是敲门砖”的当今社会,不少人对职业教育有偏见,将上大学视为“鲤鱼跳龙门”的唯一通道。因而,读高职、高专、技校依然被认为是无奈之举。即便有少数的优秀职业学校毕业生能在就业市场上获得青睐,但其在成长空间和所享受福利等方面,却很难达到与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一样的待遇。大学生毕业进入企业两三年,还不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却能晋级工程师,而一个初级工成长为高级技师最快需要12年。

  尤其令人尴尬的是,即便是能够在某一领域独当一面的“技术大咖”,也不愿意让孩子子承父业,为什么?因为工匠的价值并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承认。试想一下,如果工匠自身都没有“成就感”,怎么会愿意让自己孩子当工匠?

  此外,实践检验发现,“禁补令”禁得了学校,却禁不了培训机构,此消彼长。到头来,要想成绩好,学生必须参加培训机构的培优。尽管家长都知道孩子补课辛苦,但谁不希望孩子有个好成绩?如果“别人家的孩子”都补课,而自己的孩子不补,家长恐怕睡觉都不踏实,事关孩子前途,谁敢大意?

  但世界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和制造业的竞争,这场竞争不仅需要一流的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也需要一流的能工巧匠。令人尴尬的是,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1.65亿人,仅占就业人员的20%,而其中高技能人才4971万人,不足就业人员的6%。从市场供需看,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中国的制造业要振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一支技艺精湛、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毕竟,再高端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产品都离不开工人那双手。

  这要求我们应该从高等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对其进行正确的定位,注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接轨,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所具有的才能和社会发展需求步调一致。

  对孩子而言,无论是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还是接受职业教育,其最终目的都要走向社会,实现自我梦想、创造社会价值。因此,作为过来人的父母或者教师,不要以自己的经历、经验决定孩子的人生。须知,职业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真正成功的教育应当让人各尽其能,对社会有归属感,而不是无所适从。家长唯有将对孩子的期望值与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匹配起来,才能帮助孩子赢得精彩的人生。

  当然,教育理念的改变不是朝夕之功,要真正从根本上破解“技工荒”,除了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扩展技术工人培训渠道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破除当前人们对职业教育及技术工人有形无形的偏见,让“大国工匠”实至名归。政府和企业要大力提升技能人才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在解决住房、提供保障服务等方面狠下功夫,切实让他们在新时代的各个岗位上都能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唯其如此,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以及家长才能从教育改革的高度达成共识,良性互动,对学生进行合理分流,让更多青少年走进职业院校,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步伐。

  总之,只有孩子的出路更宽广、选择更多,家长才能没有“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减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王胤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