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读书 >> 正文
读“海盗鼠寻亲历险记”系列:一部当作“纯文学”书写的“历险小说”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20日 10:16:35  来源: 新华网
分享至:

  原标题:读“海盗鼠寻亲历险记”系列 一部当作“纯文学”书写的“历险小说”

  澳大利亚作家卡梅伦.斯特尔泽的儿童历险小说“海盗鼠寻亲历险记”系列,总共6部。小老鼠威斯克(原名温特沃斯,更名隐喻着新生)一家在海上遭遇风暴。他不幸坠海,被馅饼海盗鼠营救,而后成为所谓的海盗。由此,开始了海盗生涯。对他来说,寻宝是表象,寻找亲人,寻找回家的路才是真实的目的。他的亲人们还健在吗?他能够与亲人们团聚吗?他的寻找是否是徒劳?所有的梦想是否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

  “海盗鼠寻亲历险记”系列首先具备“历险小说”必备的一切要素——罹难、失散(或者丢失)、寻找、奇遇以及如愿以偿……但是,在营构“历险”事件方面,这个系列作品往往无以复加。六部作品互相关联、呼应,没有拖沓,没有雷同,更没有注水,殊为不易。情节惊险,险象环生,一波数折。看似山穷水尽,却又柳暗花明;九死一生,而又化险为夷;劫后余庆,而又祸从天降。可以说,这个系列作品穷尽了“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等历险叙事的技巧。毫无疑问,历险小说肯定是以故事情节取胜的,如果平淡无奇,自然就无法抓住读者。我差不多是一口气读完了这个系列,偶或中断,主要是因为还有别的必须做的事情。我的儿子四岁半,非常喜欢阅读。当我读这个系列的时候,他时不时凑过来,要求我给他朗读。他听得很着迷,而且,一直很喜欢书中的插图。

  当然,只有“情节惊险”显然是平面化的书写。这个系列作品之所以吸引人,还在于它对于威斯克浓墨重彩的心理描写,可以说,实现了“心理历险”。威斯克获救醒来,首先想到的是其他亲人是否还活着?理智告诉他,他们活着的希望非常渺茫。但他不愿接受理性的判定,宁愿让自己麻醉,让自己相信他们还奇迹般活着。这就成了威斯克历险的唯一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心理支撑。历险的过程中,理性还会时不时蹦出来提醒他,所有的亲人已经不在人世。短暂的消沉之后,他还是强迫自己沉醉于与亲人们久别重逢的美好之中。读者不自觉就跟着他的历险历程经历着巨大的心理考验,甚至是心理折磨。读者不希望他的寻找不过是徒劳,希望他九死一生之后能够骨肉团圆。读者会不由自主跟着他的历险步步惊心,然后喜笑颜开。这就是这个系列小说的迷人之处。此外,威斯克期盼奇迹的发生,正好验证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不离不弃”。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今生我们骨肉相连,我们不想说再见。这让我不得不提起儿童文学圈里的一个佳话:幼儿文学作家杜虹女士身患绝症,她的女儿在她临终前将其冷冻,期望他年进步的医学能让妈妈醒来,母女还能相偎相依。这不是童话,却比童话还童话。人生是短暂的,相遇不易,我们不想轻易说再见,因为说再见往往就是不能再相见。我们祈愿,说再见就是为了再相见。

  显而易见,儿童历险小说中的“历险”并非“吓死人不偿命”。这个系列处理恐怖、惊悚甚至是血腥事件举重若轻,用“喜剧性”“游戏性”淡化了历险必备的惊悚,契合了儿童心理。既显示了作者的高超的写作技艺,又体现了作者的温润与悲悯。海盗鼠们表面上是杀人越货的匪徒,实际上,他们想要的无非是普普通通的馅饼,以及其他所谓的宝藏。作者非常懂儿童,深知成人眼里无关紧要的东西,对于儿童绝对是无价之宝。比如,我儿子偷偷从垃圾堆里拾捡了打火机,睡觉都紧紧地抓着。一觉醒来,首先就是找他的宝贝打火机。他妈妈问“是妈妈重要还是打火机重要”,他毫不含糊回答“打火机重要”。他三岁生日那天闭目许愿:希望每天都能吃到一颗巧克力!系列作品中的海盗们的大炮里发射出的炮弹,不过是变质发霉的馅饼子弹。他们家还不小心会把船长轰到了海里,弄得船长浑身恶臭熏天。他们误打乱撞,把度假的家鼠的船轰出了窟窿。家鼠们以为遭遇了抢劫,但他们非但不抢劫,反而搭救了他们,只因他们伤及无辜感觉过意不去(虽然嘴上不说,毕竟得保留作为海盗的霸气)。很明显,每一个儿童心中或多或少蓄留着原始的破坏欲。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禁忌,破坏就是历险,就是心愿的满足。因此,儿童们并不反感海盗,甚至会亲近海盗。可见,这个系列作品非常契合儿童心理。我儿子经常说,“我是小偷,我是海盗。爸爸,刚才你去厨房,我偷吃了两块鸡肉。”因为害怕他肉吃多了上火,他妈妈严格控制他多吃肉。偷与盗于他来说无关乎道德,只关乎“越雷池”“反约束”的快感。这也是历险小说产生的文化心理渊源之一种。其实,不单是儿童有这种破坏心理,成人亦如此。成人破坏规约的杀伤力大,显然是要被禁止的。儿童的破坏性弱,往往通过游戏性剔除了破坏的负面影响。

  需要明确的是,历险并非肆意胡编乱造,并非不顾文学的诗性情怀。这个系列故事的各种历险情节具有缜密的逻辑性,不违背动物的自然属性,而且将航海知识等巧妙地穿插在叙事中。同时,隐藏在历险故事背后的是“正义”“善良”“勇毅”“情义”和“情谊”等正能量。此外,语言简约、优雅。可以说,作者把通俗文学、类型小说当纯文学进行书写。因此,字里行间弥漫着了文学的诗性情怀。(记者 张国龙)

责任编辑:王胤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