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乐学 >>  正文
【南榜新闻】 昆明西山脚下这间小学:一个年级一个班 “85后”的老师“10后”的娃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12日 17:21:00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离开昆明主城区,驱车半小时左右才能抵达位于西山脚下的长坡小学。虽然这是一所隶属昆明市西山区的学校,但这里的孩子们总会把“去昆明”挂在嘴边。

“班上有60%的孩子都是外地务工子女。”坐在记者对面的是长坡小学年轻的语文老师杨武。他是二年级的班主任兼“年级主任”,因为整个年级就只有这一个班。

他是“三支一扶”志愿者

杨武1988年出生,今年是他参加工作的第5个年头。

他曾是一名“三支一扶”志愿者,2016年服务期满时虽然有很多选择摆在面前,但杨武还是选择留在了碧鸡镇徐霞客中心学校任教。

“农村学校和城镇里的学校还存在有很大的差距。”杨武说,他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因为老师带着最朴素的使命。

话虽如此,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杨武最开始并没有受到家长和学生信任。

“刚当老师那会儿,教学功底不扎实,导致不少学生和家长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了质疑。那段时间自己一直都非常焦虑。”杨武说,为了快速提升自己,他每天晚上都会备课到很晚才睡。

“知识改变命运”杨武觉得这句老话不仅能用在孩子身上,用在自己身上亦然。为此,他一方面靠汗水,创新授课模式,同时改变和孩子的相处方式。渐渐地,“当转校任教时,学生和家长哭着相送……”

他是敢于创新的“85后”

杨武现在上二年级的课程,班里大多数学生都是“10后”。虽然自己年纪也不大,但如何让这些“嫩苗”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也颇费脑筋。

记者旁听了一堂杨武的语文课,发现这位“85后”为了讲好课,真是拼了。

在课堂上,杨武一会儿表演魔术,一会儿又唱起歌来,看似“不务正业”,实际上他巧妙地把知识点藏在了节目里。果然,方才还昏昏欲睡的孩子,一下子就打起精神来,眼睛不离老师,耳朵仔细地捕捉每一个字词,回答问题时更是异常踊跃,因为无论答对还是答错,都能得到奖励或鼓励。

此外,因为带的学生年龄偏小,杨武还会教他们一些课外的知识,比如如何包书皮以及打整书包书桌等。“老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是充当扶手的作用,虽然扶手作用不大,但是给孩子心里的安全感,给他们一些有向前冲的勇气。”杨武相信,除了知识,老师给孩子们一些生活细节方面的帮助,会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的习惯。

他是扎根基层的好青年

杨武告诉记者,其实孩子们也教会了他很多。比如和学生接触要蹲下身子或弯腰倾听,孩子虽小,但一个尊重对方的举动,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从而让两颗心贴得更近。因此,杨武给自己的定位既是老师也是一个大哥哥,淡化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彼此之间的感情。

“拿稳了,小心别烫着。”午饭时分,杨武亲手给孩子们打饭舀菜,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生怕自己的弟弟妹妹烫着、噎着。此外,他还会定期到孩子家去家访,和爸爸妈妈们拉拉家常,一起呵护娃娃们的成长。

因为爱孩子,杨武扎根农村学校无怨无悔,而且让人倍感甜蜜的是,他还在这拼搏的5年里收获了爱情,和同校的老师走入婚姻殿堂,也拥有了自己的孩子。

妻子的支持、孩子的笑脸、老师的责任都是鞭策杨武前行的动力。“农村教师要做的东西很多,我只是这个群体中很小的一个缩影。”分别时,杨武笃定地对记者说,“我将在岗位上走下去。”

云南网记者 夏方海 王莹 实习生 冯婷 李昊 田瑾容

责任编辑:王胤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