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高校热点 >>  正文
云南民族大学探索“学校+政府+企业+农户”四步走产业扶贫新机制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16日 18:07:00  来源: 云南扶贫
分享至:

  高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力源,理应在精准扶贫中主动担当、发挥作用。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云南民族大学精准帮扶昭通市彝良县海子镇中沟村7个贫困自然村273户贫困户1086人。两年来,在校地双方的强力推动下,中沟村“两不愁,三保障”、群众饮水、生产生活用电、道路交通等问题已经逐步得到解决,但群众增收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为此,云南民族大学发挥智库作用,与地方党委政府一道,探索了“学校+政府+企业+农户”四步走产业扶贫新机制,千方百计促增收,帮助百姓产业脱贫。

  发挥高校智力优势,顶层设计精准落地

  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前后派出10余名博士、教授组成驻村工作队,经过遍访村情民意,从顶层设计上提出了筑牢价值共同、责任共同、利益共同、发展“四个共同”理念,打造帮扶双方命运共同体;聚焦扶“志”、扶“智”、扶“资”、扶“治” “四个扶持”目标,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突出精准扶贫与产业扶持相结合、与扶贫数据分析相结合、与资政建言相结合、与市场创新相结合、与基层党建相结合 “五个结合”特点,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四四五”工作模式。

  针对镇彝威革命老区的深度贫困现状,撰写了《镇彝威革命老区精准脱贫调研报告》《加快镇彝威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脱贫的几点建议》呈报省委、省政府,并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

  工作中,学校发现中沟村的群众缺乏发展产业的技术,没有技术,产品就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容易陷入同质化的境地;缺乏资金,零散的产业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带动面极其有限;群众信息收集能力弱,对市场的分析能力欠缺,导致想干而不敢干的两难境地。

  因此,学校与当地政府协商后,决定逐步引入专业养殖企业,发挥企业的技术、资金优势,作为发动、带领群众产业增收的龙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学校政府企业协同发力,市场调研精准落地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市场创新,不仅需要提供生产生活的各种救助,还要根据市场发展的趋势,帮助贫困户发现机会、把握机会。

  2017年学校和地方政府委派学校驻村工作队,联合技术成熟,并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企业开展市场调研。

  通过长达三个月的调研,一是发现彝良县海子镇中沟村的土地利用率不高,纯粹的农业经济收入平均每亩不上千元,但水源充足,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在18-20摄氏度之间,海拔高度在1300米左右,适合开展养殖业;二是彝良县境内没有养殖规模超过10000只蛋鸡的养殖企业,县内超市、学校食堂、机关食堂的鸡蛋需求要到四川、大理洱源等地调运,加上云南民族大学食堂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三是与村“两委”进行访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走访。村“两委”愿意带领群众投资入股参与蛋鸡养殖项目,并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在土地租用,青苗补偿,水、电、路等协调方面予以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能在养殖场务工、学技术、入股分红,符合群众意愿。

  随后形成了《中沟村蛋鸡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交云南民族大学党委、海子镇党委研究决策。

  图为养殖基地建立

  创新产业扶贫机制,责权利精准落地

  精准扶贫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云南民族大学改变以往直接“给钱给物”为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相结合,与当地政府、专业企业共同酝酿、考察、协商,于2018年1月签订《合作开办蛋鸡养殖场协议》。

  协议本着自愿、公平、公证的原则,就三方的责权利进行明确,正式形成了“学校+政府+企业+农户”产业扶贫新机制。

  其中,基建、设备、技术部分由企业出资163.5万元建设;20000只以上规模的蛋鸡鸡苗由云南民族大学出资70万元购买;由政府组织挂包的27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云南民族大学出资的70万元入股,每年固定以入股金额的25%分红,为期5年;村“两委”以10万元作为集体经济入股,参与分红,为期5年。

  产业扶贫机制兼顾卡户、村集体经济利益,让贫困户获得持久的经济发展手段和能力。

  带动农户产业致富,扶贫成效精准落地

  所谓利益共同,即扶贫政策、扶贫成果普惠贫困户。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建设,目前,第一期10000只鸡苗已顺利进入厂房,并于6月初产出第一批鸡蛋,每天产蛋量已达8000枚以上。

  这批鸡蛋一经投入海子镇周边市场,就取得良好的收益,已经有超市、学校食堂洽谈订单。

  待第二批10000只鸡苗投入生产,将由海子镇政府组织卡户正式集体入股,取得股权证书,拟于2018年底农户将获得第一期分红,每户将获得600元/每年的分红收益,并将有50余户卡户计300余人每月获得500-1000不等的务工收入。

  养殖场负责人在访谈中说,经过前面两期的效益来看,在目前的三方合作机制下,可望将规模适当的扩大到40000只蛋鸡左右,并计划开展蛋白粉等深加工,届时将扩大群众的受益面和收入,并培训群众养殖技能,在企业实现效益的基础上,切实带动困难群众增收脱贫。

  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不单是地方党委、政府和贫困地区各族群众的事,也是全社会,包括高校的分内之责。

  创新产业扶贫机制需要高校因地制宜发挥智力优势。云南民族大学以务实的做风,勇于担当,敢于作为,闯出了一条精准扶贫路子。

责任编辑:赵琳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