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 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新闻动态 >>  正文
切莫从“学而不游”到“游而不学”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13日 10:54:10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至:

  自古以来,“学”与“游”的关系始终是世人探讨的主题。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受限于客观条件,行路人少,蠹书者众。生活能力欠奉、脱离客观实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成为大众对读书人的刻板印象。随着教育观念变化、交通条件改善,游学旅行、研学旅行的概念终于落地生根,并进入教育部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规划,旅行社、培训机构也纷纷跟进,希望从中分得一杯羹。然而长于游览规划、短于课程学习构建的经营机构,可能会让游学走向“游而不学”。

  游学,顾名思义,立足于学,仍然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各省的研学基地建设是公共事业的一部分。教育部等部委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说得很清楚:“学校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可采取自行开展或委托开展的形式”“学校采取委托开展研学旅行,要选择有资质、信誉好的企业合作”;同时,在基本原则中突出了教育性、实践性和公益性,要求“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因此,研学旅行或许可以给经营机构带来流量,但绝不是跑马圈地、无人问管的空白地带,而是有机融合于学校教育的综合实践类课程。

  客观地说,如果没有商业模式的强劲驱动,游学和研学旅行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全国范围铺开。笔者了解到,当下很多游学和研学方案是由企业提供、学校自主选购的。在校方储备不足,市场却能提供方案的情况下,仍应尊重教育规律,并提供好的服务,让教育部门和学校发挥更主要的功能。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工商等部门当有所作为,摘除违规游学,规范市场秩序。而教育部门应细化教研指导、增加人才供给、强化资源建设,有效缓解供不应求的焦虑。

  此外,笔者还发现,一些家长给孩子报名游学的理由是找个暑假托寄的场所,并不是很关心到底学了什么。暑期带娃固然辛苦,但“躲清净”却有可能失去一次亲子交流的良机。言传身教和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约翰·杜威说:“教育是生活的过程。”研学旅行的初衷是融合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着眼综合实践素质培养的暑期游学又怎可与家庭教育相分离呢?(刘博超)

责任编辑:耿颖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