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各种各样课外辅导班的出现,中小学生补课现象不能不被注意。尽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明令禁止,但大面积补课风潮依然不断,甚至愈演愈烈,在一些学生和家长那里,寒暑假正固化为“第三学期”。
当今中小学生补课大多以提前预习班为主,其次为薄弱学科补习班、升学强化班和特长兴趣班。从补差角度来看,作为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补课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不足,提高学生课业成绩,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但课外补课的弊端也不容小觑。一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过度补课加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学习压力,以牺牲学生休息、娱乐为代价,使学生身心受到压抑。二是带来学生思维僵化。课外补课的目标是分数,重视答题“技巧”但禁锢了学生自主思维,无法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增加家长经济负担。课外补习班收费不低,很多学生每学期要参加2到3门补习科目,对很多家长来说不堪重负。四是扰乱正常教学秩序。补课造成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不能把握好教学内容的进度,降低学校正常教学效率,削弱“第一课堂”的作用。五是导致素质教育难以开展。从社会方面来看,各类以文化补习为主的课外培训以重视知识为主,忽略创新能力培养,强化应试教育的功能,这导致素质教育的实施面临较大挑战和阻碍,也与党的十九大“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治理中小学生补课的问题,任何单一举措很难奏效,必须从家长、学校、社会辅导机构、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等方面共同发力。
首先,家长方面。家长要改变传统的成绩至上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业成绩,不强迫孩子进行补课。一方面,家长给孩子选择课外辅导班时应与孩子进行充分沟通,充分尊重孩子兴趣和意愿,理性看待中小学生课外补课和辅导机构存在的合理性和不可避免的问题,为孩子选择合适辅导班。另一方面,家长也要强化素质教育观念,增加和孩子、学校、老师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成长情况。
其次,学校方面。学校要增强办学责任和意识,牢记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教育目标,加强对校内教师的规范管理,引导教师加强科学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提高“第一课堂”效率,把好教学质量关。同时,学校要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等能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攻克学习上的困难,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再次,辅导机构方面。尽管作为民办的营利性机构,但辅导机构依然肩负教育责任,所以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保持良好社会信誉,不做虚假宣传,制定合理收费标准,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不断改善办学质量和水平,发挥其对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积极补充作用。此外,也要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保证自身教学质量和管理到位,努力提高办学条件和专业师资水平,真正做到让学生开心、家长放心和社会满意。
第四,政府管理方面。随着补课热不断升温,有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发布了一些禁止中小学生补课的规定,但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补课根源在应试教育模式。所以,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应试体制,单纯地依靠一些规定规范效果肯定不佳。为此,教育主管部门的当务之急是发挥导向性、沟通性、促进性功能,积极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妨对补课时间、课程、对象、收费标准作一个统一规定,使之有章可循,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在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中,特别强调“出台促进中小学社会培训机构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联合有关部门集中开展专项治理与督查”。这就要求运用法律和政策等有力措施和监察手段,对课外辅导机构进行监管,对课外辅导班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当然,教育主管部门最根本的还是应该加大深化教育体制和考试机制的改革力度,转变全社会的教育和人才观念,着力引导和切实推动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推动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
总之,在对待中小学生补课问题上,既不能视而不管,任其发展,也不能谈“补”色变,一律禁绝,而要辩证认识、有效引导和合理规范,通过标本兼治,朝着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