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古诗文的背诵篇目,是否增加学生负担的问题,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回应称,不要认为要求背就是负担,要根据学科特点。对于语文来讲,过去推荐了14篇,现在变成了72篇,是在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上,对加强传统文化的具体落实。
近年来,减负问题确实被“形式化”了。通常的理解是,增加考试的科目、学习的内容、作业的量就是增负,而减少考试的科目、学习的内容以及作业,就是减负。这种“形式化”的减负,并没有考虑到学生负担的真正来源是什么。一个学生学习自己本来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说学习的内容可以激发、培养他的兴趣,增加有关学习内容是“增负”吗?学生的真正负担,是没有学习兴趣,却逼迫他们学习,而且学了之后也不知道究竟有什么用,只是老师说的“要考,所以必须学”。
评价增加古诗文背诵篇目,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篇目的增加,而在于教学采取怎样的方式。如果只是一味进行灌输式教育,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那篇目的增加,可能会变为某些学生的负担;而如果中学教育教学引导学生意识到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学会欣赏,并把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社会结合,那学生会有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并不会认为多背几篇古诗文会是什么问题。
这和将体育纳入中考是一个道理。对于将体育纳入中考,舆论一度质疑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因为学生除了要准备其他中考科目外,还要准备体育科目考试。如果沿着应试的思路分析,确实会出现这种情况——学校平时不重视体育课,学生平时也不参与锻炼,只是到了初三要考试之前,才突击准备。从现实看,在有的中学,体育纳入中考,促进学校重视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技能,面对中考,学生都能轻松应对。而有的中学,体育真变为学生的负担,一上体育课,学校就针对中考测试项目训练学生,对于这样的体育教学,学生普遍不感兴趣。学校的这种做法,也引导家长错误理解体育,认为上体育课,就是为了升学,而非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有个别家长为让孩子中考体育得高分而给孩子吃兴奋剂。
要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这已经有社会共识,或者进一步说,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成长是有用的。但是,“有用”的理解,在具体教育教学中,会出现偏差,在目前的高中办学中,“有用”可能被理解为“升学有用”,而非“成才有用”。而从升学有用角度对待传统文化教育,就可能出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应试化、功利化。
比如,针对这次高中语文增加古诗文的背诵篇目,就有家长“敏感地”意识到,背古诗文要从娃娃抓起,准备给上幼儿园的孩子,多读古诗文。而众所周知,我国正在推进幼儿园去小学化教育,让幼儿园小班、中班孩子背诗歌,这也属于小学化教育的一部分,过早的知识教育,并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们的这种做法,才是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比古诗文背诵篇目增加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何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次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提高了课程标准,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两个部分。假如单从学业质量要求看,只要一字不差背记下所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学业质量就是优秀,但对古诗文倒背如流的学生,是否就有语文素养呢?这是语文教育必须解决的素养教育问题。
总体而言,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有二,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习古诗文,主要是前一方面功能,但是,也需要学生学会对古诗文的思辨。因此,新增古诗文背诵篇目,是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还是增加学生的负担,这需要高中语文教育改革作出回答。(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