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育频道/ 高校
“人车矛盾”凸显 大学校园交通安全困局待解
2018-01-15 11:32:45   来源:中国青年网
分享至:

  “人车矛盾”

  交通事故频发背后,折射出“人车矛盾”在校园中的不断升级。

  武汉大学保卫处某单月门禁数据显示,进入武大各个学部的车流量合计达到84万以上,日均车流量约2.8万。

  同城的另一所重点高校,校内居住的教职工约为8800人,登记车辆约为6480辆,日均机动车流量高达2.4万。

  值得注意的是,能够记录在册的基本都是机动车(不含电动摩托车)。而在许多学校,电动车和自行车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其拥有量也不容小觑。

  在华中某大学,几乎每一栋寝室楼下面都设置了停车棚。在非上课时间段,停车棚内密密麻麻地停满了自行车和电动车,这也使得后来的车辆找不到空位,只能停在过道中。

  据了解,该校保卫部门原本在上下课高峰期的主要干道上对私家车和校车等大型车辆采取了禁行措施。但是,部分车辆还是会“漏网”,一路按着喇叭,挤入人潮当中。

  在车辆增多的同时,大学人口的膨胀也没有落下脚步。

  2016年4月7日,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全世界第一。这一数据在1949年和1978年时分别为11.7万和86.7万。

  随学生一起涌进大学校园的还有专任教职工和社会人员。《报告》指出,十多年来,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数增加了两倍多。而随着大学的社会化,与外界来往的频繁,出入校园的外来人员与以往相比也大大增多。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董伟建很怀念20年前的校园,“可以用‘如诗如画’来形容”。

  彼时,校园内的马路还没有现在这么宽,石子路也比较多,校园里经常会见到围着南湖散步的人们,也常常能见到许多同学在湖边驻足观赏日落时分的美景,校园交通安全观念远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

  与当年相比,如今马路的样子“焕然一新”,但随着人车同步增长,“人车矛盾”也越发突出。尤其是在上下课的高峰期,人车混行,这使得师生对于道路交通的舒适感大为降低。

  困局待解

  为保障校园秩序和环境,在高校云集的武汉,自2011年年底以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众多高校纷纷加入“门禁大军”;有的对外收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学校则采取对外来车辆单门进出。

  但是,这一做法也引来了一些争议。

  “网上关于‘高校门禁用于圈钱’的舆论一度沸沸扬扬,把我们的保安工作推到了风口浪尖。”中南民族大学保卫处一位负责人坦言。

  武汉大学花费30余万元,在一条主干道安装了一套“道路测速卡口系统”,车辆超速经过时会被抓拍,系统则会自动将车辆信息传送到后台监控平台和各个机动车门禁出口,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但这样的影响依然有限,记者在多所高校有限速路牌区域现场观察,发现身边车辆疾驰而过的现象不在少数,行驶速度明显超过限速范围。

  一位保卫处负责人认为,校园交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执法权的缺位,即“交警不进校,存在执法真空”。

  这位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高校的校园道路通常不属于社会道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校园道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警察只有在接到报案后才能前往处理,而负责日常交通管理的高校保卫部门实则并无法律上的管理权限。

  近年来,也有学者呼吁应该针对校园安全管理进行专门立法,在法律上明确校内道路交通的管理主体和职责。

  很多人将目光投到了高等教育发达程度与车辆拥有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的美国。

  本报2011年的报道《“李刚门”敲警钟大学校园“限行”成趋势》中曾报道,网上有留美学生反映,美国高校校园交通秩序井然,很少看到人车冲突,道路拥堵的情况。

  国内学者将这归功于完善的法律制度。在美国高校中有专门的校园警察管理交通,学校人行道的设置、停车位的数量、减速和限速标志等均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使得完全开放的美国大学也实现了良好的校园交通。

  华中科大交通运输工程系副教授刘有军认为,除了完善“软件”,“硬件”上的短板更应补齐。

  在他看来,目前大学校园道路交通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功能区布局的杂乱无章。尤其是老校区,交通基础设施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随着高校扩招,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多,这一状况更加显著。

  据了解,尽管有很多高校纷纷在老校区之外再建新校区,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老校区的交通压力。但是,对于多数老牌名校而言,将师生分流出历史悠久、承载了校园文化底蕴的老校区,并非一个简单易行的工程,这些学校往往选择“固守”。

  比如华中某大学在并校后,校园整体格局基本沿袭原核心学校的模式,在此基础上翻修拓宽原有道路,增建学生宿舍、教师公寓、食堂,以满足日渐增长的师生需求。

  但是,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刘有军认为,学校应该采取多种方式配套应对目前的交通问题,比如在特定区域确立车辆禁行制度,发展校园公共交通,以减少个人出行等。“长久之计是要优化功能区布局,分散校园交通的压力。老校区可以尽可能地逐渐调整教学、生活等功能分区,而新校区在规划过程中就应该充分考虑交通方面的因素”。(张从志刘丽莹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雷宇)

责任编辑: 耿颖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