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育频道/ 教育培训
刚到18岁门槛的他们 是不是也如当年的你
2018-01-02 10:03: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分享至:

  儿福院里的他:最想找到回家的路

  杭州市儿童福利院余贵贡

  男孩紧紧地握着笔,一笔一划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余贵贡。

  “老师叫我贡贡,其他人都喜欢叫我老余。”至于原因,男孩说,不清楚。碰到答不上来的问题,他就会羞涩地低下头笑。

  磕巴的表达,躲闪的眼神,还有歪扭的字,都是这个男孩身上的元素。2000年9月出生的他,比同龄人少了些灵动,却又多了份纯净。

  即将到来的18岁,没有隆重的成人礼,但贡贡心里有个声音在说:“我长大了,可以出去找爸爸妈妈,找到家了。”

  贡贡并非弃婴,也不是从小就生活在儿福院。2012年的春节,他还是在家里过的。他有一个表哥,在袜子厂上班。过完春节,表哥就带着贡贡和其他三个孩子出来了,说是一起去做袜子。从此,贡贡再也没有回过家。

  2013年9月,是杭州派出所的民警把贡贡送到了儿福院,经过测评,贡贡的智力发育有些迟缓,后来就一直待在院里的新苗学校读书了。

  所以,贡贡的记忆是残缺的。他不知道家在哪里,但是他清楚记得,妈妈是个聋哑人,爸爸是个种地的老实人,家里还有一个2岁的妹妹。

  时间转眼即逝,2018年,贡贡18岁。

  一般来说,儿福院的孩子只要长到18岁,就要被送到杭州市第一福利院,能力强的人可以找到一份工作。贡贡想做这类人。虽然他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但是他非常期待工作,期待赚钱。

  贡贡有自己的存款,768.9元,是省下的零花钱。他还想多存些钱,买一部手机。他不会打游戏,也不是网瘾少年。“有了手机,我只要一想起什么,就可以随时随地查百度,找家。”

  贡贡只有在计算机课上才能玩电脑,其他孩子有的看电视,有的玩游戏,贡贡却喜欢上网看地图,去找找哪里像自己的家。在他的印象中,家乡出花椒和山核桃,他就上网查哪些地方出这些个特产;家乡话中,会把“芋艿”说成“芋子”,“玉米”说成“苞谷”,他就上网查哪些地方有这样的方言。至今,家乡依然杳无音信。

  如果没有找到家,怎么办?贡贡想了好久,“赚钱买房子,自己组建一个家。”(记者 杨茜 文/摄 通讯员 傅哲宁)

责任编辑: 耿颖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