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历时10余年的阿佤山“两基”攻坚结出硕果。记者近日随省政府教育督导团专家组深入沧源、西盟两县评估检查所到之地,所有乡镇覆盖中小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走进农村中小学班级、课堂,41000余名适龄儿童少年基本做到应读尽读。基础教育实现从零起步到基本普及的历史性跨越。
沧源、西盟两县佤族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85.2%和72%,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区和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从零起步的佤山教育事业,自上世纪末开展“两基”攻坚后,干部群众兴教重教意识日渐增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仅近3年时间,国家、省和社会各界就先后向两县投入资金近8000万元,新增或改扩建校舍76800余平方米,全部消除了D 级危房。沧源县在制定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安排年度财政预算、林改规划、城乡建设和发放工资时都优先考虑教育需求。从2002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安排60万元助学金,去年起又增加100万元“普九”经费,配套77万元改善中小学设施设备。目前,全县已有计算机、多媒体教室84个、卫星接收点80个、所有校点配置了光盘播放设备。县民中实现班班有多媒体教室。西盟县今年投入资金119.3万元启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目前已配备远程教育网点63个,“农村远程教育”两种模式37套,多媒体教室6个。地处边疆的中小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已成为现实。
在国家教育惠民政策扶持下,近3年来,西盟县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学生达70879人次,资金达到2089余万元。同时,全县从种“万棚洋丝瓜”起步,在寄宿制学校普遍开展养猪、种菜等勤工俭学和建设“小粮仓”。目前,全县勤工俭学开展面达100%,总收入年均达到四五十万元,部分乡村寄宿制学校肉、菜平均自给率达50%以上,学生进得来、留得住,不再因生活困难而辍学。沧源县发动干部群众挂钩帮扶学生。已为学校协调解决资金82.69万元、水泥237吨、大米162吨等。
为让农村学生学有所长、有所用,两县都积极探索农村综合初中教育模式。沧源县围绕全县茶叶、甘蔗、橡胶产业发展格局,编印核桃、茶叶、竹子、橡胶的种植和猪、牛、鸡等养殖教材并开展教学。西盟县编制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材料,县职中通过自办和联办茶叶、林业等专业,为农村学生“升学有基础、创业有技能、致富有本领”打下了扎实基础。(记者 罗霞)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