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昆明一老教授出书为加强文言文教学疾呼 文言文能否也设四六级考试
2008-10-16 17:31:23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核心阅读

“外语学习在高等学校还有个四级、六级的硬性指标,而文言文的学习能不能也立个规矩,定个明确的目标呢?”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彭国钧老先生在自己的新书——《简明实用文言语法》中这样写道:“在学校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很有必要,这不是复古,也不是赶时髦,而是普及传统文化的救急措施。”这也是78岁高龄的彭国钧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否要有等级考试尚在其次,关键在于,彭国钧希望政府主管部门重视文言文的教学。

形同“鸡肋” 文言文处境尴尬

采访中,彭国钧说,自己不断写书提倡不能忘却文言文,是“怕文言文在100年甚至50年后成古董,成为博物馆里的东西”。“文言文是中国人丢不得的东西,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要有文言文做基础。”彭国钧说。

废除文言文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书面交际用语,在全民中推广白话,五四文化运动功不可没。可在近一百年后的今天,彭国钧发觉,作为传载历史文化的文言文的命运实在令人堪忧。英语四级过不了关就拿不到学位证等硬性规定的措施,让校园里多了很多拼命学外语的学生,而没有用制度规定必须要学,文言文的教学便处在了“鸡肋”的尴尬境地。

“能不能参照英语等级考试的方式,也设置文言文的等级考试呢?用制度、规定要求学生达标。”彭国钧坦言,自己的建议也许有点越俎代庖,但再次认识文言文乃至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到了非常紧迫的地步。

网络词汇 不应进入全民语言

除了重新审视文言文教学,彭国钧还认为,当前迫切需要规范普通话,特别是一些时髦语言不应该用在大众媒介上,也不应进入民族语言。

“现在生造词汇的现象很突出。”尽管有观点认为,网络语言可以进入全民语言,但彭国钧对此则持相反态度:“我的观点是,网络语言是社会习惯语言,但它只是为部分人服务的,不应该进入民族语言中。”彭国钧以“粉丝”一词为例,他认为这是个来源于英文“FANS”的音译词。“一个新词是否能够进入民族语言,要看这个词是否符合该民族语言的DNA。一个生造词汇不但要符合社会的约定俗成和民族语言的规律,新词在语言中的生根还需要时间的筛选。例如以前我们多用的‘杜马’(议会)一词,现在已经很少用了。”

“我提倡的不是用文言文代替白话文,而是觉得这些好的东西不应该丢弃。对于古文,我们读得太少,而且一代比一代少。”在采访中,彭国钧常常信手拈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名句应该是脱口而出的。”彭国钧说:“这些传统文化应该融合在中国人的血液中。”

责任编辑: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网友评论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