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苏高考10年换5种方案 学生难适应家长喊折腾
2008-10-07 15:29:48   来源:新华网
分享至:

专家

刘海峰:高考方案不宜频繁改动

专家档案

刘海峰

现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担任教育部首批文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

如何看待江苏高考方案的多变?一定要频繁改革才能说明我们的教育是在不断创新吗?近日,记者就此话题与资深高考研究专家刘海峰教授展开对话。

记者:江苏高考十年间变了四次,全国也有不少省份同样是自主命题的,是否也像江苏一样会变换方案?

刘海峰:变动方案是肯定的,各个省份都在探索。但据我了解,近年来,江苏应该是变动较多的省份,目前还没发现其他省份变动更多。

记者:您如何评价这样的变化?

刘海峰:应该说,江苏高考有很强的改革精神吧。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大问题,高考方案也可以改革,并不是说一定要稳定三年或以上。

记者:一个省份要进行高考改革,您觉得怎样才是恰如其分的?

刘海峰:高考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社会上的各种看法多执其一端。高考改革如果不通盘考虑,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局面。如果改动太多、太快,会给中学教学带来不小的影响,吃亏的主要是家长和学生。因此高考研究者和决策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因难度大而裹足不前,也不能迫于舆论压力盲目地为改革而改革。

记者:可是,为什么高考改了多次,仍然不能做到让各方都满意?

刘海峰:参与其中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改革者较多从教育的原理和理想出发,而作为考生、家长,是以参与者的身份从自身考虑,来看待公平问题。如果自己平时成绩比较好,但考大学时因为高考模式问题没有达到理想,那很有可能会给考生一个不公平的印象。对考生而言,最关注的还是公平性问题。所以要让各方满意,一定要兼顾公平、效率。

记者:表述比较复杂的一些高考新方案似乎都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但以前较为单一的方案几乎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原因在哪里?

刘海峰: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考凸显了灵活多样与简便易行的矛盾。兼顾统一性和多样性是高考的原则,原来的高考方案都是较多统一性,后来改向多样性,这和简便易行造成矛盾。主要是报考的科目虽然灵活,但是纷繁复杂。甚至有些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闹不清如何对应。所以说,灵活多样不能一下子走得太快,这对矛盾要兼顾要从全局观考虑。现在科目越来越多样,但是要讲清楚不容易,总会出现一些与期望值差别很大的问题。

记者:既然多样复杂的高考听到的反对声较多,是否走回较统一的简单方法可行?

刘海峰:这样的例子也曾出现过。上世纪90年代,海南、湖南、云南等省的高考分了四个科目组,造成了较大的问题,湖南就退回了原来的3+小综合方案。

但目前全国多个省区进行新课改,因为新课改本身就复杂多样,强调选修、个性,分模块。高考既然是看考试成绩,最强调公平、高效和具有可比性,尺度要比较单一些。而课改本身是越多科目考试越好,但是高考是选拔性的不能太多科目。改革目标还是灵活多样,但是要考虑可行性,将消极影响减到最少。

方案多变

外地高校少录取

“每次一改,我们就跟着闹腾半天。”外省一所名牌高校的招生负责人直言不讳。 江苏高考方案十年四变,而兄弟省份中像江苏这样频繁变脸的却很少见。学校在全国各地招生,方案变动都没有江苏多。比方说,浙江的小综合坚持了很多年了,学校在当地的招生宣传就很方便,网上录取软件也不需要变动。但是江苏小综合没两年就换了,一会儿大综合,过一阵子又换成了3+1+1。高校也是尝尽了苦头,大综合不分文理,学校专业录取时简直是一团浆糊,在一些名牌高校,偏理的考生最后服从进了文科,学生没兴趣学,老师教得也痛苦。刚刚准备对策时,3+1+1又来了,十几种组合的考生却用一条分数线,上海一些名校在江苏压根录取不到理科尖子生,后来只好把投放在江苏的理科计划全部取消了。

“高考方案只要一变,学校就要不停地调研。”另一位高校学生处处长向记者抱怨,学校在招生宣传时,总要告诉家长和考生一条大致的报考参照线。可是高考方案一变,以往的数据就完全无效,学校就没法预估分数线了,只能重新到中学搜集高考成绩情况,比方说全校前100名考了多少分,高分段考生有多少人。这些工作量都是非常大的,往往要出动上百名老师到中学摸底。

08年的新方案就更别提了,因为每所高校都要对考生提出不同的选测科目等级,可是学校却迟迟难下决定。万一等级的要求提得过高,学校录取很有可能出现断档,甚至线上生源不足,可万一提低了,学校面子也挂不住。后来,学校只能到各个市县进行模拟考试的数据搜集,看看学生的语数外成绩和选科等级是否匹配,这也耗费了学校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数据

七成家长

直喊“折腾人”

短短十年内,江苏四易高考方案。从南京一家调查机构的最新调查数据来看,老师、家长对这种变动频率并不看好。

“江苏省高考方案变动,您觉得是探索?改革?还是折腾?”对这个问题,受调查的960位教师中,有455人表示“探索中前进,有成功也有失败”,约占47.40%;有444名教师表示“这是折腾学生、家长和老师”,约占46.25%;只有61名教师觉得这是“改革和成功”。

而家长们反对的声音更大,266名家长中竟然有204名认为“这是折腾学生、家长和老师”,占76.7%,其余62位家长都表示这是“探索中前进,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没有一位家长认为“改革很成功”。南京家长孙先生直言,每年高考都事关几十万考生,其实就是几十万家庭,这样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一定要有全局观,保持稳定。过多的改革会让学生招架不住。

(作者:黄艳 谢静娴)  

 

责任编辑: 赵雯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网友评论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