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借本报资助5名贫困生 他们表示献爱心要延至80岁
7日上午,5位大学贫困生来到本报,在记者见证下,一名七旬老人拿出1.25万元分送给学生。两天前,老人刚过72岁的生日,他的目标是每年资助大学新生直到80岁,两年来他和老伴已经资助了16名贫困大学生。
5个红色的红包上写着老人的赠言:自信、自强、自立、自勉、勤奋、勤劳、勤俭、勤思。这凝结了老人50年来的风雨心得。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家境普通,退休前收入都用在培养两个儿子上大学上。退休后,老两口希望能做些有意义的事。去年夏天,老两口找到本报,开始有计划地资助贫困大学新生。老人说,当年他们也是穷学生出身,因此特别能体会贫困带来的磨难。
第一年,两位老人为11名春蕾女生提供了22500元的资助,他们希望这笔钱能帮这些学子先踏进校园。老人说,进了大学很多问题就有解决的可能,如申请助学贷款、勤工俭学,最怕就是因为学费不够而放弃学业。
暑假,老人再次致电记者,表达了继续资助大学新生的愿望。随后,他先后两次来到本报,在“得胜家具城·春城晚报爱心助学基金”的报名资料中挑选了5名学子。上周日,在本报办公室里,老人与他们促膝而谈,希望自己毕业50年来的工作、生活阅历能给新一代大学生以借鉴。
“爷爷、奶奶,你们的资助给我上大学的信心”,来自昭通的小施今年考进了云南大学,但高昂的费用让父亲说出了“不准上”的无奈言语。几近放弃之际,老人的资助让这个小伙子重新看到了希望。如今,他已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在大学报到。
两位老人说,他们不求回报,但要求贫困学子自立、自强,以后能做个有用的人回馈社会。他们让学子到校后主动打个电话、写封信来,他们想了解这些孩子助学贷款和生活费的筹措、学习情况等。今年寒假,老人还想给他们每人500元路费回家。
(记者 罗南疆)(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