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娟 制图
前天,广东省政协委员,省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郭俊在《广东省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实施意见》讨论会上指出,现在在广大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存在价值单一化的问题。这一话题引起热议。“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怪现象,认为学问做得好,就一定要当官,不当官人家就认为你有问题。”与会的广东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刘纪显说,“这就是‘官本位’思想,说到底就是高校‘衙门化’”。
据称,在深圳某大学里,一个处长职位就有40个教授去争。而广东目前两院院士仅有30余人,比南京大学一所学校的院士还要少。
短评
“教授争处长”的价值拷问
40个教授为何争一个处长?这或许能证明当前学问与官位的倒挂。
如今,社会对学者已经给予一定承认,学者的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大大的改善。然而,他们今天享受、拥有的一切,与他们的学问还没有完全成比例。尤其与官员相比,无论在社会地位、财富地位,或者是社会认可、物质认可上,他们都居于下风。这种严重的倒挂,正是导致“40个教授争一个处长”的原因所在。
这边教授争处长,那边处长争教授。且不说高校内的校长、处长大多有着显赫的学术职称,就说目前的地方官员,掏出名片,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的名头也不绝于眼。这同样是一种倒挂,这种倒挂的背后,是权力在起作用,而学术应有的公正、独立只能退而后居。
只有把“教授争处长”与“处长争教授”综合起来看,才能看到当前学术领域存在的问题,正如郭俊所说,这是“价值单一化问题”。在多元化社会里,应有多元价值来衡量每一个人。倘能如此,也就不会出现“40教授争一个处长”的怪相了。综合新快报、广州日报
延伸阅读
高校“官本位”膨胀
中国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多位专家认为,从某种程度上看,国内高校俨然就是一个等级分明的官场。在一些人看来,高校地位的高低,主要以行政级别来划分,有“副部级大学”、“正厅级大学”、“处级大学”。与此相关,高校里也随处可见处、委、办、科等部门,其主管人员也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
“我国高校行政人员数量非常庞大。”北京一位高校退休教师告诉记者,“一所规模上万学生的高校,副处长以上的干部一般有200人左右,加上科长、主任、科员、党政和后勤人员,总数在千人以上,教师反而成为少数。有些高校教师与行政后勤人员的比例离谱到1:2以上。”
在现行体制下,教师不仅在数量上不占多数,更主要的是在学校里的地位、声望上还不占主导地位。特别是那些没有一官半职的教师,地位更要差一些,在职称评定、课题申请、著作出版、评优评奖等方面都比较困难,有些副教授、老讲师的实际经济收入、福利待遇还不如比他年轻许多的处长。所以,在大学里出现了不少教师争着当官的现象,出现了校长教授、管理教授、处长教授的现象。
“官本位”导致成果分配不公,激化了高校内部矛盾,“官本位”还滋生了各类腐败。专家们认为,高校“官本位”危害极大,应引起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建立以教师为本、以学术为本的现代大学制度,平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
综合中新社、《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