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是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可能都没有规划过自己的大学生活。本报第十二期民生圆桌会议上,就此展开了热论,两位大学生表现出了对未来的迷茫。但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活是耽误不起的。云大教授庄晓东的建议是:提前做好大学的学习规划,尝试多种新鲜事物,多参加社会实践找准自己的方向,才不会成为靠父母找工作、甚至靠父母吃饭的“啃老族”。
座谈会气氛融洽
嘉宾
庄晓东:云南大学教授
田颖:云南财经大学大三学生
刘丹妮:四川音乐学院大一新生
对话
大学生活似乎只有浪漫和茫然
记:你马上就要到大学去报到了,你想象中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刘:听我爸说大学生活非常好玩,他们那时只要上了大学就可以分配工作,所以每天在外面玩,差不多要考试了才抓紧复习几天,及格就行,而且及格是很容易的。我在电视上面看到的大学生活好像每天都非常清闲。所以我现在会觉得大学生活是非常美好的。
记:你刚才也说到你爸上学时是包分配的,但是现在不会了,你想过这个问题吗?
刘:对,所以现在感觉竞争似乎很大。我看我两个哥哥,一个大学上得非常累,另一个又非常轻松,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老师说大学生活非常累、时间非常紧。
记:那你对你的大学生活有什么计划吗?
刘:我爸妈告诉我现在社会竞争太激烈了,太难找工作了,一定要考个好学分,争取留校之类。而且我们这个专业的老师非常缺乏,我希望在大二或大三的时候能够争取到留校教书的机会。然后利用空余时间学习制作节目等,这样可能对我有很大帮助。
记:田颖进大学之前也认为大学生活会很轻松吗?
田:进大学之前觉得大学生活挺浪漫的,走在林荫小道上看一本书之类的,看男生打篮球,看谁帅,那种感觉挺好的,而且大学有文化气息,氛围不错。但是进大学第一年发现没什么可做的,突然觉得自己闲下来了,没有以前紧张,以前上初中要考好的高中、上高中要考好的大学,进大学之后好与不好都已经进去,就放松下来。闲到别人都开始紧张了,师兄师姐告诉你要忙着考证、否则就业有困难,于是变得越来越紧张,来自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感觉上如果进大一的时候,没有把大学生活规划好的话,后来会感觉压力越来越大、走的路越来越艰难,就会开始对大学生活有所抱怨,就会认为大学毕业后面临的不是就业,而是失业。
记:你现在已经大三了,你对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吗?
田:我很向往担任一名大学教师,所以我打算去考研。
记:会有一种茫然的感觉吗?
田:我觉得现在我就很茫然。因为很多人说考研是不想面对现实的选择,我有些怀疑自己选择的道路。而且在学校里,老师和师兄、师姐会不断告诉你,其实你学这个专业没多大用处,现在工作太难找了,本来雄心壮志的,被泼了冷水后,自己都感觉没希望,就混吧。
刘:我现在就觉得困惑了,从小一直从艺,就是想出名,但是现在发现做个名人不那么好了,所以现在对自己的理想和未来也不太能确定。
解析
教授分析新生迷茫心态 大学生普遍缺乏方向感
庄晓东:即将踏入大学校门的刘丹妮,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浪漫加理想的想象,但是现实的大学生活和她的想法还有一定差距。大三的田颖对大学的描述就比较真实。
最近几年我发现我身边的同学从大一到大四都在反复提一个问题,就是“自己该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大一的时候充满了好奇,问“自己选择的专业对不对啊?”等,到了大二、大三还提“我该不该考研?”“就业还是出国啊?”我觉得这些反应都很正常,反映了现在社会的多元化,社会转型,大家的选择也丰富多彩起来。
两位同学反映出来的问题和现在许多大学生一样,都存在判断自身和世界的能力,尤其是判断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能力很欠缺,因此导致他们没有底气,一直没有方向感。
提前规划不走极端
庄晓东:我认为几乎所有大学生对大学生活都是没有规划的,有时一种选择碰壁了,就换另一种选择,一直在调整。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两年了,还在不停换工作,这是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在大学生身上的一种投射和反映。社会在急剧变革,大学生无所适从,大学生对前沿、时尚的跟踪捕捉得很好,但是大学生除了把该修的学分修完、把该考的证考取等等,还应该有其他一些事情要做,比如参加社团活动、出去打工了解社会等。但很多同学对一些东西肯定、对另一些东西就否定,看重学习的就拼命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管不顾的;看重实践的,就把课业落下了,拼命去社会上实践。这种都是极端的做法。
由于没有明确的规划,一些大学生表现得很盲目,一进去玩啊玩,该考试考试、该补考补考,一晃3年过去了,才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做,就开始抱怨教育、收费等问题,但其实他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学校带给他的,而是他自身没有规划造成的。其实他们应该问问自己为人生中这么一个重要的阶段做了什么?自己是否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做什么?人生只有一个大本,一混就过去了,大学4年一定是有收获的,而这种收获的多少、有益与否可以由自己掌控。
国外有个重要的指标,不是学生考了多少分,而是看你是否身心健康。我认为提得太好了。大学教育应该是“爱”的教育,一种“大爱”胸怀,这种胸怀就靠身心健康,而这来自于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习惯就来自于规划。有的同学有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虽然看起来有些拘谨,但非常有效。但是现在大多数学生是比较松散的,而且盲目从众,看着别人干什么自己就去干什么,也不考虑这件事情是否适合自己,这些都是没有规划导致的。
如何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庄晓东:大学生活怎么过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但是有一些措施是可供参考的。比如美国人认为大学该做的几件事情:走出图书馆;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参加体育运动;别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要做自己喜欢做和能够做的事情;尝试一些你并不擅长的新事物;要以自己为中心来定义成功,不要人云亦云;不要以外在的东西来定义“成功”,比如现在许多同学找工作,一听才800、1000元就不干了,结果继续在家里“啃老”。这样不行,还是要去多尝试才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建议把你的目标列成表,不要整天胡思乱想,只有真正的行动才能拯救你。这些措施都是在教给大家,要在大学期间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目前“三生教育”要进入校园了,这和我们今天谈的话题是一致的。尤其作为大学生,应该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伦理以及生命的责任了,思考自己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应该做出怎样的努力?只有把这些东西想透了,才可能确定自己的目标、拟定规划。
参考“药方”
大学4年该如何度过
1. 学习仍然是重要的任务,学好专业知识,同时广泛涉猎其他专业知识,未来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要在大学里把自己培养成“通才”;
2.在大学4年内尽可能多地考取一些技术等级证书;
3. 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和同学打成一片,提高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大一:探索期。要适应大学生活,树立规划意识。了解就业形势,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如果说之前的努力是为了考上大学,那么现在的任务就是为了以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开始自我和职业的探索,树立职业规划意识。通过职业测评等工具全面客观地探索自己,思考有哪些职业与自己所读的课程、专业相吻合,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和访谈等渠道进一步了解这些职业。
大二:定向期。确定主攻方向,培养综合素质。根据自己发展意愿选定专业或主攻方向,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学生会或社团工作,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尝试兼职、实习等。积累一定的职业经验。
大三:提升期。提升职业技能,积累职业经验。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考取与职业目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兼职、实习的职业针对性,积累对应聘有利的职业实践经验;扩大校内外交际圈,加强与校友、职场人士的交往,提前参加校园招聘会,与用人单位招聘人员进行沟通。
大四:冲刺期。充分掌握资讯,实现毕业目标。留意学校就业中心通知和其他重要的招聘渠道;了解招聘单位的相关信息,为面试做好准备。
记者 陈 洁 文 江 洋 摄(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