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娃娃5个说爹妈不民主
问题一 孩子心目中的父母:专制还是民主
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怎样呢?是专制、溺爱、放任、民主、随意、还是包办?多数父母的管教方式较为专制,民主型的管教方式次之。但家长和孩子对此问题的看法却存在明显差异,城市家长和孩子尤为突出。
调查中,有29.8%的城市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管教较为专制,却有约51.9%的城市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管教是较专制的。有约48.9%的城市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管教方式较民主,对此只有约25%的城市孩子认同。这一现象在进一步的访谈中也得到了印证,孩子们普遍反映父母对自己管得太多、太死,留给自己的自由空间太少,而父母们也有自己的苦衷,总觉得自己已经够宽容了,为孩子付出的也够多了,可孩子却不领情。
调查组专家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亲子沟通较缺乏,父母和孩子都缺乏一种换位思考。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长制做法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现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调查还发现,有59.27%和5.7%的父母有时或经常会勉强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情,55.7%和27.65%的父母有时或经常会替孩子做决定。这些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表明,父母的“专制性”教育方式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
问题二 孩子最大的希望:多跟父母沟通
孩子们对父母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排在前4位的孩子们的选择依次是多了解和多宽容孩子、多跟孩子沟通交流、多辅导孩子的学习及多尊重孩子的决定。
面对孩子提出的建议和态度,家长们会如何回应,63.7%的城市家长选择“即使不采纳,也要给孩子一个解释”,29.9%的家长选择表现出兴趣,但不一定采纳,只有极少数的家长选择了直接否定或不屑一顾。家长的观点基本上得到了绝大多数孩子的认可。这说明,家长对待孩子建议的态度是积极的。
对于父母们的劝告,超过半数的家长认为孩子大多会考虑家长的劝告并实际去做,但有将近1/4的家长认为孩子对自己的劝告口头上答应了,但落不到实处,尤其是城市家长的意见最大。另外,24.6%的家长和16.5%的学生认为孩子对父母的劝告心里虽然不情愿,但是不得不去做。
调查组专家认为,调查中反映出亲子关系不对等的深层问题,尽管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已经很民主,很尊重孩子了,但实际上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还不到位。另外,亲子关系中还缺少双向互动,没有把亲子双方阐述不同观点的过程和矛盾冲突的过程变成一个沟通交流的过程,生成新的共识、发展新的关系的过程。
记者 黄莺 (春城晚报)
新闻助读
家务劳动 想得多做得少
该不该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父母们的愿望和实际情况之间显然存在着差距。
87.6%的城市家长和77.1%的农村家长赞同“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员,应该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只有7.1%的城市家长和15.6%的农村家长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家务劳动是父母的事情”。“当孩子参加劳动,尤其是做出力或较脏的劳动时,您的态度如何?”面对调查人员的提问,有92.2%的城市家长和79.5%的农村家长明确表示支持,只有少数家长选择“借故阻止”、“反对”或“代劳”。
但在对孩子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的情况调查中却发现,实际上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情况远远低于家长和学生本人的预计,只有37.4%的城市家长和42.1%的农村家长表示孩子经常参加家务劳动,45.9%和43.4%的城市和农村家长认为孩子有时参加家务劳动,另有15.5%和13.0%的城市和农村家长认为孩子很少参加。调查人员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情况一致,学生实际参加家务劳动与其他劳动的次数和时间,远远低于家长的估计和愿望。
调查组专家分析,影响孩子较少参与家务劳动和集体劳动的原因主要有几个:一是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没有时间参加劳动;二是家长担心参加劳动耽误了孩子学习;三是家长认为孩子做不好,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四是宠爱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吃苦。专家们认为,不管出于主观还是客观原因,家长不让或少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或其他劳动,对孩子的成长,甚至对塑造良好的家庭关系等多个方面均具有负面作用。
这次调查涉及到孩子对家庭经济收入和支出的了解情况,大部分孩子对家庭经济收入和使用情况有一定了解,但还是有7.7%的城市家长和11.1%的农村家长认为没有必要让孩子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有13.6%的家长认为孩子从来不过问家庭经济情况。在持这一观点的人群当中,农村家长的比例高于城市家长,学生高于家长。调查组专家认为,让孩子尽可能地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参与家庭的经济生活是一种现代家庭意识,也对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记者 黄 莺(春城晚报)
“棍棒教育”渐受冷落
有约64%的家长教育孩子时常采用的方式是与孩子平等对话,而对于“不打不成材”的做法,约77%以上的家长持否定态度。由此可见,和旧有家长制的教育方式相比较,现代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民主意识有所增强,在具体实施教育时更倾向于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那种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已不被绝大多数家长所认同。
调查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家长一方面在努力跟孩子平等对话,竭力表现出对孩子的尊重,另一方面却不断地“说教”和“唠叨”,表现出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放心,而且在教育孩子时说得多做得少。
在父母教育孩子时常采取的做法调查中,有51.75%的家长和58.01%的孩子选择了“说教”。此外,39.67%的家长认为自己做到了“以身作则”,而对此项做出选择的孩子比例则低于家长,是30.17%。很多孩子都觉得家长说得太多,特别是母亲太唠叨,是导致亲子冲突发生的重要原因,这也使得许多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听不进意见甚至顶撞家长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家长更唠叨,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还有近五成的家长认同“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树大自然直的过程”,调查组专家认为这一结果折射出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无奈和无力心理。在调查和访谈的过程中调查人员发现,城市里的父母具有一定的辅导能力,但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所作的努力却常常得不到孩子的认可和理解,这些家长常有一种“一厢情愿”、“自作多情”的感觉,于是就自然表现出一种“随他去”的态度,而农村家长由于受文化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缺少教育和辅导孩子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也只能“顺其自然”或交给学校了事。 记者 黄 莺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