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省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显示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是家长
2008-08-28 14:37:13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由云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省妇联和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合作进行的这一研究课题《云南省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于今年初通过专家评审。这次调查涉及昆明、曲靖、文山、丽江、普洱、大理、德宏等7个州市,重点调查了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和家长,收回家长和学生的有效问卷共5530份。这次调查的课题组负责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院长王凌告诉记者,在现代化和本土化、主流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和地域文化等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的社会转型时期,家庭教育正在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次调查主要对社会转型时期云南省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

    调查一 关键词 择业

    以科技人员为最佳职业

    最希望孩子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从政、从商、技术工作、有固定收入的平常人,亦或是子承父业呢?调查表明:无论城市或农村,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有50%以上的家长和孩子把科技人员或专家作为未来职业的最佳选择。这一结果大大出乎调查人员的意料。

    在希望孩子将来从事什么样职业的调查中,家长和孩子对从政和经商的选择并不高,在城市家长中仅占9.5%和3.3%,城市孩子中仅占14.1%和8.1%。另外,无论家长还是孩子几乎都对父辈从事的职业持否定态度。此外,这次调查也显示出,无所谓从事什么职业,只求有固定收入,甘做普通寻常人的家长和学生也比较多,在所有选项中排第二位。其中,家长选择的比例高于学生两倍以上,专家分析,这表明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社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家长对子女的未来求业更趋于稳健和保守。

    专家分析:这一结果说明目前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已非常广泛,把学习科学技术作为改变自己生活和命运的重要工具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谁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大

    在此次调查中,对儿童和青少年成长影响最大的人排序为:家长、老师、名人明星、同学、其他长辈。

    农村家长和学生对家长作用的肯定程度明显低于城市,仅有30.8%的农村家长和29.1%农村学生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大,而在城市这项数字分别为53.3%和43.1%。

    此外,无论是哪个层面上的调查对象,都对名人、明星的影响作用给予了较高的肯定,对其他长辈影响的评价却相对较低。

    专家分析:这不但说明名人效应由于现代媒体的推波助澜,已经跨越了时空的差异、民族的差异,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影响儿童成长的传统因素,比如家长、老师的影响有所消减。

    七成城市学生崇尚自我奋斗

    命运、家庭环境、机遇、自我奋斗和学校教育,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哪些会成长影响孩子一生的因素?绝大多数家长和孩子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并不大,他们更相信的是自我奋斗和努力,这一项选择在城市家长和学生中占了绝对比重,分别占75.8%和79.8%,而家庭环境在他们心目中的重要性只占5.3%和3.3%,学校教育仅占7.1%和2.6%。

    专家分析:尽管崇尚自我奋斗颇有现代意识,也值得赞赏和肯定,但对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如此低的评价还是值得反思。

    调查二 关键词 学历

    研究生成城市家长最期望学历

    调查中,家长和学生自己对所要达到的学历和文化水平的期望值普遍较高,特别是研究生层面的选项平均值高达39.1%,其中城市家长和学生对这一项的选择比重均超过50%。此外,调查也显示出对学历层次的追求趋于客观、理智和多样化。尽管希望获得大学教育仍然是家长和学生的主流,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民族的家长和学生,还是有不同的定位,例如农村和少数民族家长和学生更多定位在大学本、专科层面,对高中、中专,甚至初中毕业的选择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另外,学生对高学历的选择普遍高于家长,调查组专家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发展更乐观、更积极向上。

    另外,调查也显示出孩子们普遍感到家长对自己的期望值高,其中,认为家长期望值太高和较高的城市学生为57.3%,农村学生为

61.7%。其实,家长也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有44%的城市家长和52.5%的农村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或较高。调查组专家们提醒,许多家庭中亲子冲突的产生往往与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有关,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一味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做比较,过高、过多的期望和要求带给孩子的不是动力,而是一种压力和包袱,当孩子不堪重负时,必然会出现厌学、逃学乃至心理障碍等问题。  

    人才首先要道德修养良好

    “如果我的孩子只能留下一样东西,我最希望留下的是什么”,在品德、健康、金钱和知识4个选项中,选择最多的是品德,其次是健康和知识,排名最后的是金钱。由此看来,在家长和孩子理想或期望中的人才是具有良好道德修养、行为举止优雅、身体健康、常识丰富、遵纪守法、责任心强、豁达开朗的美好形象。

    在回答“希望哪种方式成为孩子(自己)未来生活经济的来源”这一提问时,90%以上的家长和孩子把道德性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其中有38.8%的家长和学生认为“即使贫穷,挣钱的渠道也要正当、合法”。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是,学生群体选择这一项目的比例远远高于家长,城市学生和家长分别为41.5%和21.7%,而农村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又高于城市和汉族学生。

    专家分析:这也许说明,社会负面影响对学生较少,学校道德教育在学生身上产生了积极作用,或是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生存环境更加质朴和自然。

    调查三 关键词 交友

    孩子交友  父母两难

    在对家长最愿意孩子交友的对象调查中,排名前4位的分别是:学习好的人,有46.9%的人选;聪明能干的人,有18.8%的人选;听话的人,有15.95%的人选;另有10.18%的人选择与社交能力强的人交往。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与他人交往有利于锻炼自身能力,并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不过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虽然家长总体表示支持,但对孩子交友仍持审慎态度,还有一部分家长担心孩子交友“容易学坏”、“会干扰学习”。

    而面对孩子跟异性交往的问题时,家长的态度则显得更加复杂。有74.8%的城市家长表示“非常理解,并加以引导”,但只有43.4%的农村家长认同。有23.3%的农村家长对子女与异性交往更多感到的是“非常紧张,担心出事”,比城市家长高出了15.3个百分点。有11.9%的城市家长和28.5%的农村家长认为,应该禁止孩子和异性交往。有趣的是学生对家长们的态度却不太认同,他们大都承认家长非常担心自己与异性交往,但却不太认同家长会理解和引导自己与异性交往,也不觉得家长会禁止自己与异性交往,相反有25.4%的城市学生和35.7%的农村学生认为家长对自己与异性交往不闻不问。

    专家分析:异性之间相互交流是人的正常生理和心理需要,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之间的相互吸引、渴望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愿望会逐步加强。因此,男孩和女孩的交流和交往是最自然、最正常不过的事情。问题是面对孩子的生理、心理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却不能为大多数孩子提供有效的性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的异性交流咨询与指导。相反,现在社会上却充斥着许多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诱惑和陷阱。这也就难怪,家长们为什么会对子女与异性交往持这样矛盾的态度,感到十分的困惑和焦虑了。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沟通和理解问题,孩子并不认为家长都那么理解自己和异性交往,孩子们更没有感受到家长在禁止或将要禁止自己同异性交往。调查中,只有5%的学生认为家长禁止自己与异性交往,这一比例不到家长选项的1/4。这只能说明,家长并没有向孩子明示自己的观点,或者家长的态度是暧昧、矛盾的,也许家长本人就认为与异性交往是一个敏感的、难以正面讨论的话题,一下也说不清楚。   记者  黄 莺(春城晚报)

责任编辑: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网友评论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