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一景
外教指导
实践教学
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省热区面积达8.1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主要分布在澜沧江、金沙江、怒江、红河、南盘江以及伊洛瓦底江的支流大盈江、龙江流域,海拔1400m以下的低热河谷,是我国重要的橡胶、甘蔗、香料、南药等热带作物产区。
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自2004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由省热带农业工程学校升格组建以来,始终以为热区提供科技、人才支撑为使命,依托云南农垦,立足云南热区,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坚持以教育为中心、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和教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培养热带农业生产、管理、营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被誉为“云南热区人才的摇篮”。
夯实基础 保障教学
学院升格组建4年来,紧扣热区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开设了作物生产技术、园林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森林生态旅游、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表演艺术(茶艺)等20个专业,形成了“全日制专科学历教育为主,成人函授教育、远程教育和中短期技术培训为辅”的办学格局。在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学院先后投入资金2500余万元,建设了一幢图书馆、两幢学生公寓、一幢教师周转房、一幢学生食堂、改造了三幢学生宿舍、改扩建了运动场、建设了校园自动供水系统、改造了其它一些生活设施等,固定资产增加了2.3倍,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现占地152亩(普洱本部126亩,版纳校区26亩),办学设备齐全,拥有现代化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公寓、标准塑胶运动场、计算机网络中心和专业实验室,为师生们提供了具有现代气息的学习和教学场所。
学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在职教师学历深造,出台政策引进高学历师资,加大日常培训力度,聘用行业岗位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制定双素质教师管理办法,安排专任教师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目前,学院有教职工180人,其中,外聘教授5人,副教授21人,硕士研究生56人,教师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为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学院在校内建起了一定规模的橡胶、茶叶、咖啡、园林、旅游实习实训基地,与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西双版纳药植园)、云南农垦集团公司、中国普洱茶研究院、普洱交通运输集团公司、西双版纳金孔雀旅游集团等多家科研、企业、生产单位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实践与就业的平台。
实践教学 贵在得法
今年初,一场罕见的低温冷冻灾害袭击了我省南部地区,红河州、西双版纳州等地发生了严重的橡胶白粉病灾情,仅云南农垦集团公司直接经济损失就在4亿元以上,胶农损失惨重。然而,正在云南天然橡胶集团公司勐养、景洪、西盟、江城等分公司进行实习的云南热作学院学生,利用所学专业技术知识,积极参与橡胶白粉病防治,帮助挽回了部分经济损失,受到了实习单位的好评。这是学院开展实践教学,服务热区经济的一个缩影。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和较高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学院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建院伊始,学院就以学生能就业、立业、创业为反映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积极探索开放型的办学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路子。
学院的实践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三年不断线、年年递进模式。即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的,通过开设专业实践必修课(包括专业认知、社会实践、综合实践、专业实训、毕业顶岗实习),使实践教学三年不断线、年年递进,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的模式。其中,专业认知安排在一年级,不少于两周;课内实践、课程实习贯穿于3年理论教学;社会实践在两个暑期;综合实践安排在二年级,不少于60学时,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专业实训、毕业顶岗实习安排在三年级,累计时间不少于半年。譬如,热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05级学生进校第一学期就进行岗位培训,第二学期以小组形式分散到景洪橡胶分公司进行了78天的专业认知实习,学生在技术员、队长们的带领下直接参与橡胶生产各个环节的工作,对毕业后的岗位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二年级时,利用两个暑期进行社会实践,通过管理校内热作实验地完成综合实践课程;三年级,学生们又到省热带作物研究所进行顶岗实习、专业实训,他们和研究所普通工作人员一样上下班,较好地掌握了实际工作所需技能。
第二种模式是学生在岗位上边工作边学习、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及时调整课时安排,由教师指导学生半工半读地完成学业。目前,学院有7个专业的136名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边工作边学习。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循序渐进的实践环节中对专业岗位有了体验和认识,学习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同时,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客观的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问题。
适销对路 服务热区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院的发展之本。学院依托省第149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双证书教育;针对涉农公司地处边远,条件艰苦的实际,强化思想教育,让吃苦耐劳精神根植于学生头脑中;加强就业前指导、就业培训与推荐工作;搭建“就业平台”,使毕业生就业从省内向省外及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延伸,就业面大大拓宽。
从用人单位和实践教学单位反馈的信息可看出,云南热作学院的毕业生基本功扎实、操作技能过硬,能吃苦耐劳,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大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被实习单位接收了。今年,学院253名首届大专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0%,其中,2008届热作专业毕业生在景洪橡胶分公司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互相了解,相互考察,100%实现了就业;6名毕业生在老挝云橡投资有限公司实习期间,指导胶农进行胶苗的科学培育、定植,提高了成活率,受到公司董事长的高度评价,并当即与他们签订了用工合同。
出口畅,进口旺。学院从2005年招收首届大专生以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目前除主要在云南省招生外,还在四川、海南、贵州、广东、广西、重庆等省市区招生。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802人(专科生1674人,中专生128人),在籍成人教育学历生1355人。2005、2006、2007年分别招收大专生253、519、902人,2008年计划招生1000人。
学院成立4年来,还主动为热区、垦区服务,组织部分教师深入云南热区及农垦农场进行调研,写出调研报告,为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依据。培训农垦农场职工2395人,农垦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1051人,为热区、垦区在职职工提高学历1437人。学院与大渡岗茶场共同开展提高台地普洱茶品质的研究,与勐腊分公司橡胶厂共同开展橡胶加工热风干燥技术研究,收到良好效益;新开设桑叶种植、桑蚕养殖等专业课,培养专门人才,支持普洱市发展蚕桑产业;推荐林业等专业学生参与思茅、江城、孟连等地林权改革,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参与全国农业普查。
笃志热区人才培养,为云南热区特色农业发展和云南农垦二次创业提供人才技术支撑,云南热作学院正以其特有的目标定位、务实的作风和稳健的步伐,奋进在云南热区这片神奇广袤的大地上。
记者 刘 熙 实习生 邵 阳(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