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彝家女孩长春上大学 圆化工梦
2008-08-05 10:13:06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大学读完后先自立,才是最重要的”。

得知自己以536分的考分被长春理工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录取的消息后,19岁的刘晓凤露出了温和的笑容。虽然这个专业在全省只录取两个人,但她仍自信地说:“我想我应该考得上。”在全班59名同学中,刘晓凤是唯一一个报考化工专业的,而在一年前她的化学成绩在全班仅处于中下水平,是啥原因让这个女孩做出巨大转变呢?记者昨日采访了她。

梦想 化学世界原来很精彩

晓凤的家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一个边远的村落,祖辈以务农为生。初中毕业后她考上楚雄一中,来到楚雄市,这也是这个女孩到过最远的一个地方。

晓凤的化工梦是从高三开始的。那年,班主任换成了教化学的陈卫东老师。陈老师的化学课讲得通俗易懂,趣味十足,让一直觉得化学课枯燥难懂的晓凤渐渐改变了看法。

“原来,在化学的世界里不仅仅是一些难懂的符号和公式,经过研究开发,它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着那么大的作用。”随着对化学兴趣的越来越浓厚,一个梦想由此萌生,“今后,我也要研究化学合成材料。”晓凤的化学成绩也由原来的中下水平挤进了全班前10名。

理想 大学读完后先自立

在和记者的交谈中,晓凤的脸上始终挂着淡淡的微笑。

“爸爸心脏不好,妈妈体弱多病,但他们身体不舒服时却从不敢上医院,就怕费钱,妈妈好几年没穿过一件新衣服。”说到这,晓凤语气中有一丝哽咽,“我高三的时候,他们就四处想办法为我攒学费了,听说我决定报考长春的大学后,他们虽然觉得有点远,但还是很支持我,说让我放心考试,以后的学费向亲戚借也好,贷款也好,一定会凑齐给我念书。”

晓凤一家4口,一年的收入只有1000元,虽然楚雄一中给晓凤一年600元的助学金,学校里一位叫刘超的老师把自己的饭卡交给晓凤使用,但面对每学年2000元的学杂费,晓凤的父母还是坚持自己承担,他们告诉晓凤,“学校对你已经够好了,再不能欠学校的钱”。

“都19岁了,我应该学会独立了。”谈起今后的理想,晓凤的话语很朴实,“如果我说要干一番远大的事业,那也不太现实,大学读完后先自立,那是最重要的。”

记者 王维娜 摄影报道(春城晚报)

责任编辑: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网友评论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