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学生社会实践成变相旅游 为发稿"扫荡"媒体
2008-08-04 14:37:31   来源:长江商报
分享至:

“实践”变旅游高校假期实践变了味

高校老师认为,实践活动弄虚作假无意义,应借活动多感受社会体验社会。

时值暑期,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如火如荼。记者走访发现,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已逐渐变质,有的团队选择旅游景点进行社会实践,变相成为公费旅行;一些学生甚至躲在家中编造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变成变相旅游

今年,在鄂高校组织了1000 多支团队奔赴农村、地震灾区或进入各行业进行社会实践。但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团队借“实践”之名选择旅游景点游玩。

“去旅游景点‘实践’现在蛮正常了。”湖北大学人文学院大二的学生张晶(化名)说,她认识的一个同学,今年暑假去海南进行社会实践,她从网上传回了在景点拍的照片,起名就叫“所谓实践”。“这个‘所谓实践’实际就是去玩,然后顺便‘实践’。”张晶说。

张晶说,学校每年都给各个院系划拨了专门的社会实践经费,学校的团队可以申请补贴,但这个费用去旅游还是不够的,那种去旅游景点实践的还要自掏腰包。

一位同学说:“大一的时候大家对暑期社会实践充满了热情,到了大二就都不愿意去了,特别是不愿意去农村了,他们受不了那个苦。”

为发稿全员“扫荡”媒体

一些参与社会实践的老师向记者介绍,如果活动被媒体报道,在实践报告答辩时可以加分,所以很多社会实践团队使劲浑身解数,争取在校内以及社会媒体发表活动新闻稿。

武汉某部属高校一男生沈冰(化名)向记者介绍,由于自己是学校宣传部的学生记者,今年参加社会实践后,他三天内赶写了十多篇稿子,不停地投往各个媒体熟悉的记者,希望可以见报。

记者调查发现,每所大学都有几十支、甚至上百支社会实践队伍,几乎每一队都有专门的媒体联络员。有人专门负责写稿,有人负责找媒体。队员们动用一切社会关系,找父母或找老师帮忙联系报社记者,希望能发稿。 >>>大学生社会实践为什么以见报为终极目的?

为什么急着要投稿?有学生坦言:“在评比‘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优秀团队’时,媒体报道与否占了很大的一块分数。学校虽然没有强制要求实践活动必须投稿,但如果有稿件被媒体录用,可以获得加分。”(郭婷婷)

责任编辑: 赵雯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网友评论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