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国民办高校评价研究报告》近日正式出炉,报告呼吁:民办高校应适当下调学费标准,本科专业收费1万元较为合理;民办高校应降低本地生源比例,改善生源质量和生源结构,拓宽办学视野(《中国青年报》5月28日)。
报告显示,我国民办高校人均学费是公办高校的两倍左右。从这样的横向比较来看,的确,民办高校的学费是相当高的,因为我们都知道,目前我国的公办高校学费已经很让人侧目了。排除财政教育补助的因素,说当前高等教育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才玩得起的游戏,想必是能够引起共鸣的。
但就民办高校来说,学费高并不是降低学费的理由。道理显而易见,“民办”已经点出了问题的实质性所在,民办高校的主体是民间资本,而不是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它既不占用国家资源,自然也不必听命于行政指令,或者学术机构的建议。对民办高校的管理者而言,他们就是在经营一种特殊的产业,讲求的是市场机制下的自负盈亏,风险与利益共存。就像任何人都不能对某家民营企业的产品定价横加干涉一样,民办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也应拥有绝对的主导权。
事实上,民办高校市场目前也算是充分开放和竞争激烈的一个领域了,大可不必担心高学费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民办高校也不会任性到哪里去。因为市场会自动调节它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譬如生源可以实现“用脚投票”的权利,师资力量雄厚,牌子过硬的民办高校,学费即便高点也属人之常情,相反,你办得不好还肆意定高价,恐怕只会落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后果。
考虑到这份报告是由民间机构编制的,我不想过多苛责。但有一点应该清楚,对于民办高校我们应该多一份宽容和开放,尊重他们的独立自主性。相反,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倒是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公办高校上,毕竟公办高校才是高等教育的真正主体,并且它们占用的是公共资源,是纯公益性的。吴龙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