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气
5月19日下午,140余名参加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组织的云南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座谈会的专家学者和师生,在会前庄严肃立,为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座谈“三生教育”,与会者们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厚重思考和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紧迫感。
健全心智:
教育者肩负着重任
猝不及防的四川汶川大地震,让数万名同胞的生命顷刻间消失。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援救,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自救,不断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也引发出许多有关生命的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还缺乏对最终目的的思考,对受教育者人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学生时代是知识和人格成长的黄金时期,是人生命中的重要历程。如何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让所有人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掘,让学生健全心智,学会生存、珍爱生命和生活,一直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座谈会上,省教育厅副厅长张海翔坦言,“三生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既是教育理念,也是教育行为。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引发了人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思考。在生存面临考验的时候,如何求生,自救,保存生命,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也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职责。
教育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作为座谈会的主持人,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道出了我省开展“三生教育”的初衷和思考。即将启动的“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珍惜、尊重、热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更好地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生存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强生存本领,掌握生存规律;通过生活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三项教育互为条件,其中,生命教育是基础前提,生存教育是发展关键,生活教育是终极目标。为此,从今年初以来,省委高校工委和教育厅就围绕开展“三生教育”,组织有关部门到部分学校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调研和座谈,广泛征求意见学校、学生和家庭的意见和建议。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已组织编写了从幼儿园到大学7个阶段的“三生教育”7本教材,目前,省教育厅已组成由相关处室负责人挂帅的机构,分工合作,统筹规划,为这项教育的启动实施做好前期准备。
专家建言:
内化践行受益终身
座谈会上,云南师大周本贞教授认为:“三生教育”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它将破解应试教育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实现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锻造综合素质较高的公民。为此,教育应体现出针对性、时效性、实践性、系统性原则,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突出各类学校不同时期的需求,使教师有可操作性,学生有可践行性,更好地实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主客体的结合,让教育真正受益学生和家庭。昆明理工大学韩跃红教授出于对“三生教育”与生命伦理学的相关性思考,希望教育的成效能在素质教育模式和理念这个实验田中得以展示,真正对现行教育体制有所触动。云南大学苏升乾教授建议,不同学习阶段的“三生教育”应各有重点。小学注重培养爱心和能力;初中着重培养对自身和对社会的责任感;高中意在明确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内涵,建立积极的生活情趣;大学强调认识生活的真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要区别不同学校和学生的特点施教,最终以学生是否内化为自身素质并践行作为主要检验标准。学生家长代表姜英琼说,生一个孩子不容易,教育一个孩子更不容易,这次汶山大地震中,最无力的是孩子,最让人痛心疾首的也是孩子。省教育厅即将开展的“三生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升华和拓展。让家长们有了一个反思的机会。
“三生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将三项教育整合为一个体系在全国都是领先的。省教育厅副厅长郝立新表示,作为一门跨学科、探索性的综合课程,它定位于幼儿园到大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不同方式,既是规定动作,又是自选动作。施教的基本途径,包括学科课程、学生主体实践、校园文化、家庭行为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等。其中,突出针对性和实践性,就应该成为这项教育鲜明的特色。
创新教学:
重在实践能力为本
通过开展野外拓展训练、灾难知识讲座、急救技能训练以及基本生存技能训练等,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智慧,是“三生教育”中生存教育的内容之一。学会理财、直面挫折、认识生命的价值,感受生命之美等,也都是生命和生活教育将涉及的内容。此外,从教学方法上看,以典型案例、问题导入,通过活动构建或参与实践、小组辩论等形式,将基本知识及所拓展的相关内容紧密结合,将一改往常教学中以教学者为主体的模式,引导学生成为主体并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似曾相识,但又耳目一新”,省教科院院长常锡光对“三生教育”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给予肯定.他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了生存教育。国内的上海等地也就中小学生开展生存教育做了10年的探索。尽管多年来,与“三生教育”有关的内容已散见于多个学科中,并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然而,把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整合为一个有机体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成长最需要了解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来有针对性地编定教材,在国内还是一次创新。其特色在于,“三生教育”更侧重于能力的训练和观念的形成,更重过程、重参与、重引导。作为一门系统课程,更提倡自主学习、重在知识应用的结果。
据悉,为使这项教育系统工程稳步推进,我省将于秋季学期开始,在部分学校进行试点,并通过对教育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分层次、分重点循序渐进,使教育活动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达到教育、引导、关爱学生成长的目的。
本报记者 罗 霞/文 雷桐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