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北漂的大学生的失业状态 等待是一场人生煎熬
2008-05-11 11:24:13   来源: QQ校园论坛
分享至:

没有工作的日子,韩磊在屋里等待面试的消息。

赵阳和小苗及韩磊是7月8日一起来到北京的,三人挤在一间房子里。书、电脑、衣物堆满了整个屋子。两个男孩睡在靠外面的床上,小苗睡在里面,床是用一块门板临时放在行李上搭成的。

韩磊经常加班,平时和赵阳很少有机会见面。前不久,小苗辞去了刚干了两个月的工作,回到东北的老家。中秋节前,他们搬到新的住处,房子变得宽敞了不少,也避免了以前男女同处一室的尴尬。

北京街头一处招聘广告

刘杰曾告诉我,他不想还贷款了,我很怀疑。他说:“每年9000元的学费,学校给我们的只是放羊式的教学。我曾是班里成绩很好的学生,平时读书也很用功,也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可是面对眼下很简单的工作都是那么力不从心,是我们真的没有努力吗?”

赵阳为自己的新家置办家当

我开玩笑地问赵阳:“名牌大学毕业的你,工作都挑了3个月了,就将就一下吧。”他怒视着我:“不是我挑,而是发出的简历没有任何消息,3个月只有两次面试的机会,还让我等消息。”

刘平蹲在北京木樨园站等车。

他每天上下班花在路上的时间将近6个小时

刘平出生在甘肃天水,父母都是靠天吃饭的庄稼人,已经年过六旬。哥哥嫂嫂在外地打工,家里还有一个妹妹在读书。他上学的学费,都是靠亲戚朋友东拼西凑和贷款勉强交齐的。听说儿子毕业后要去北京工作,母亲甚为高兴,临走前偷偷塞给了他家里仅有的400元钱。

“我觉得我应该置办几套衣服了,我要去应聘工作。”他说,他只有一条牛仔裤是留着应聘时才穿的。他一直想应聘一份茶馆的工作,他说:“我喜欢那种气氛。”

他找到了在“798”的艺术书屋里管理库房的工作,月薪800元。他说,自己并不在意薪水的多少,而是看中了书屋里的书,他想追寻一种心灵的自由。但事实并没如他所愿,每天上下班,在路上要花近6个小时的时间,繁杂的工作让他吃不消。

休息时,他和一些好友常到“798”看展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位摄影人的作品《西海固》。“那就是我们家乡的样子。”他指着墙上的照片,自豪地给别人讲着他的家乡。但他也常念叨:家里房子的墙壁在一层层地掉皮,下雨的时候还会漏雨。

刘杰租的房子就在这个位于北京郊区的村庄里,这里居住着很多从外地来北京的打工者

北京一直是刘杰向往的地方。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他还在念高二。火车从家乡河南出发,人很多,没有座位。摇摇晃晃,6点下了火车,接着坐9路公交车。直至看到天安门的时候,他才从长途颠簸的疲劳中解脱出来,变得兴奋不已。“我来北京的目的是找一所艺术类的高考(Q吧)培训班。到了晚上,仍然一无所获,只好坐在路边啃起自己带的大饼。” 他回忆说,当晚便买了返程的火车票。这就是他对北京的第一印象。

大学四年级那年的冬天,他得到来北京一家报社实习的机会。凌晨4点出了北京西站,外面很冷,街上行人寥寥无几。他穿着单薄的衣服来到一家亮着灯的报刊亭边,放下旅行包,拨打北京同学的电话,但同学的手机关机,他只好放下电话,走进了一家网吧,一直等到同学发现他的留言。

实习单位的领导让他等待消息,但过了很多天却没有丝毫音讯。好心的朋友劝他请领导吃顿饭,“现在就流行这个!”。“我找的饭馆怕别人看不上,让别人定地方,又怕自己结不了账。”他苦笑着说。直到得知那里的实习名额已满,他才又辗转到另一家单位,过了一个月的实习生活。

小苗(中)正在北京“798”艺术工厂参观。她的梦还在延续。

阳在辅导学生杨洋画画,他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一位女生正在北京某招聘会上驻足。许多大学生都梦寐以求能在北京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责任编辑: 赵雯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网友评论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